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选修部分含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88719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选修部分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选修部分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选修部分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选修部分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选修部分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选修部分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选修部分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 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选修部分附表:2013 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布表选修部分专题 题量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探索历史的奥秘 1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选修部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一、单项选择题1 (2013 年北京高考 21 题)俄国在 19 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 “俄国的士兵在 1855 年和在 1812 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 ,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1812 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1812 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

2、对现存制度的信念1855 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1855 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A B C D【答案】B【考查点】俄国农奴制改革2 (2013 年高考大纲全国卷 14 题)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 “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答案】B【考查点】王安石变法3 (2013 年四川高考 12 题)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 “各殖民地带着同样

3、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 ,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 ”。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A B C D【答案】D【考查点】华盛顿4 (2013 年天津高考 11 题)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 ”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废除政教合一 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走苏俄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农业A B C D【答案】A【考查点】凯末尔5 (2013

4、 年浙江高考 21 题)“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以土地换和平”的成功范例。下列各项中,属于“戴维营协议”重要文件的是A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B埃叙共同防御协定C 关于签订一项埃及与以色列之间和平条约的纲要D 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答案】C【考查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6 (2013 年浙江高考 22 题)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 20 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

5、,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答案】C【考查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7 (2013 年重庆高考 11 题)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 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答案】C【考查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二、非选择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部分1 (2013 年福建高考 41 题 A)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

6、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 ,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

7、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 分)(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 80 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 分)【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 (2013 年江苏高考 24 题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

8、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

9、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 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 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 分)【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

10、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考查点】3 (2013 年山东高考 35 题)(10 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

11、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6 分)(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4 分)【答案】(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考查点】4 (2013 年高考全国卷 45 题)(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1 年 1 月 29 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

12、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13、。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 分)(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9 分)【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考查点】5 (2013 年高考全国卷 45 题)(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 “均田制”。在此基 础上, 实行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

14、有调(纳绢布等),有身 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 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 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 ,所 谓“ 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 户等,按 户等高低交纳赋 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

15、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 实, 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 总收入增加, 对户口的掌握也更 为准确, “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 分)【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6 分)(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9 分)【考查点】6 (2013 年重庆高考 14 题)(3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 325 前 299 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