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亮》一课的解读--概念建构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88352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月亮》一课的解读--概念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看月亮》一课的解读--概念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看月亮》一课的解读--概念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看月亮》一课的解读--概念建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看月亮》一课的解读--概念建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月亮》一课的解读--概念建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看月亮一课的概念建构科学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是自然科学知识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科学知识的推衍、规则的建立都离不开科学概念。如果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没有被科学地加以引导,那么他们形成的那些观念,就有可能是非科学的,并且可能妨碍到孩子们以后的学习。例如一个儿童有这样的前概念,即“地球是平的” ,如果教师告诉他“地球是圆的” ,儿童可能会认为“地球像碟子一样” ,中间平坦,四周是圆形的。如果我们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比喻成“过河” ,活动好比一艘船,带着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的过程中使学生发展了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科学概念就好比这艘船的舵,掌握着船行驶的方

2、向,没有行驶方向的船是到不了彼岸的,课堂上没有科学概念为主线,三维目标是无法达成的。当然,概念的形成是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概念或一般的原理。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将孩子的前科学概念引导提升为科学概念呢?一、呈现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不是带着空白的头脑,而是带着对这个世界懵懂的认识,这些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前科学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阻碍作

3、用,它使学生难以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用科学的思维研究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暴露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觉察学生的思维困境,教学时要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探究过程中去体会、去领悟。首先是古诗词导入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揭示本课主题看月亮,一首好听的歌曲,学生一下子就感觉到了轻松愉快,然后由古诗导入,亲切自然,通过问题引入本课的课题。1、引出问题,呈现错误概念。首先要学生画出记忆当中月亮的样子,并标注出看到的时间。了解或诊断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个别访谈。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课下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论及自己的思想,以此获得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教

4、师调查学生对月相的认识,开展教学,了解学生的前认知,以便开展后续关于月相成因、形成规律、周期等教学。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顽固的前科学概念。然后侧重形状方面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说出月亮的形状不同叫月相。再侧重时间方面展示学生作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月相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个月。继续侧重圆缺、阴影方面投影展示学生作品,看这位同学画的月亮,一会儿圆、一会儿缺,缺的那一块哪儿去啦,还有人为什么要给画出阴影呢?你用阴影遮住的那一部分是什么? 最后使用三球仪演示月相形成的原因。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是试图用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对

5、新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为自己的前科学概念辩护,使学生间或师生间充分交换对同一事物与概念的不同看法。当学生发现他人的观念比自己更合理,能更好地解决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先前所持有的观念提出怀疑和自我反省。当遇到不能解释的现象时,就会引发认知冲突。一旦引发认知冲突,就会激起学生的 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而更易于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什么时间是圆的、多长时间圆一次,还有什么样的形状等等,都为“月相”概念的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二、促进构建活动,形成科学概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学生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主要机制是顺应。所谓顺应,是指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新现

6、象。也就是说,当新知识和原有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和矛盾时,必须将原有知识进行结构调整和改变,通过顺应学习才能接纳新知识,解决认知矛盾,实现由原有的前概念向新的科学概念的转变。1、积累感性认识,初建科学概念继续侧重月相缺口方向投影展示学生作品,看这位同学画的月亮,有的缺口是朝左边,有的朝右边,到底向哪一边?这个有月亮的缺口有少有多,当然是多还是少,引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着极强的顽固性,如果只是通过知识传递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科学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积累感性认识,实现认知顺应。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形成科学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武器。感性认识

7、不足,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充分的感性认识。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科学现象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带领学生模拟观测月相的形成过程。通过一个活动亲自看一看一个月的月相变化,首先拿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始终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地球(学生)自转,月球(老师)围绕地球转,请同学们来记录看到的月相。2、提供具

8、体类比,完善科学概念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一个月当中这八天的月相,那么初九的月相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通过观察等一系列活动对于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时,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具体的类比,把要学习的新观念与学习者先前熟悉的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这时,学生头脑中月相的概念又丰富了一层:是怎样形成的,规律是怎样的,周期是多少。3、整理加工事实,形成科学概念。通过观察月相的记录表,引导学生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然后出示一个月 30 天的月相图,验证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规律。科学概念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向学生提供形成科学概念的感

9、性材料,而不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会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 ,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只能是肤浅的片面的。因此,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三、加强有效迁移,灵活应用新概念通过对本课的总结,学生梳理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践,通过月相来判断时间,最后通过小游戏来检测本课的主要内容。科学概念的运用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科学概念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志,还是加深对科学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科学概念,同时,也才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对于概念的掌握情况,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加以纠正、完善和深化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当学生形成某一概念后,让学生完成一些观察、实验或调查、考察等活动,在活动中灵活应用新概念。如在学生形成月相的概念后,让学生判断一些月相出现的时间、坚持观测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一个月的月相观察记录。概念从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学生对任何一个概念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他们每次所形成的一定水平的结论,还会随着学习的深化和发展,逐步提高,逐步完善,逐步加深。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要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拓展他们的观念,建立科学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