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之关于刑法高频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88158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法考试之关于刑法高频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司法考试之关于刑法高频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司法考试之关于刑法高频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司法考试之关于刑法高频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司法考试之关于刑法高频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司法考试之关于刑法高频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考试之关于刑法高频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司法考试之关于刑法高频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1、【刑法】 甲与乙女恋爱。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关于本案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题型】 单项选择题A、 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B、 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C、 甲轻率杀人,为严防效尤,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D、 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以此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答案】 A【解析】

2、 本题实际考察死刑的适用对象问题。刑法第 48 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因此,死刑的适用对象是“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反过来,“罪行极其严重”是适用死刑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非充要条件)。因此,A 项符合题干要求,当选。B 项、C 项忽视法定量刑情节、酌定量刑情节,有失偏颇,不选。罪行法定原则的要求之一是据以定罪量刑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规定的成文法,不能依据习惯法和所谓的“民意”来定罪量刑。所以,D 项中说的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的说法,违反了罪行法定原则,不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D 项不应选。2.【刑法】 看守所值班武警甲擅离职守,

3、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趁机逃走,但刚跑到监狱外的树林即被抓回。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题型】 单项选择题A、 甲主观上是过失,乙是故意B、 甲、乙是事前无通谋的共犯C、 甲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D、 乙不构成脱逃罪【答案】 A【解析】 根据刑法第 400 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但注意: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此罪。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此罪的主观方面为过失。本题中,看守所值班武警甲擅离职守,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趁机逃走,但刚跑到监狱

4、外的树林即被抓回,甲存在过失,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甲不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也不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因此 C 选项错误。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出于脱逃的故意,实施脱逃的行为,虽然刚跑到监狱外的树林即被抓回,但其行为已经构成脱逃罪。且该罪为行为犯,只要实施脱逃的行为即成立既遂,D 选项错误。因此甲主观上为过失,乙是故意,A 选项正确,当选。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其中一人为过失的,不构成共犯。因此甲、乙二人不成立共犯关系,B 选项错误。本题应选 A。3.【刑法】 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题型】 单项选择题A、 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

5、乙身后的丙。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B、 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C、 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D、 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答案】 D【解析】 根据因果关系认定的条件说,当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A 选项中,甲开枪射击乙,乙躲闪而击中乙身后的丙。虽然甲不存在杀害或者伤害丙的故意,但如果没有甲开枪的行为,则不会出现丙被

6、射中的后果,因此甲的行为与丙死亡的结果之间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因此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A选项错误,不当选。作为原因的行为必须具有危害结果发生的实在可能性,即指某种行为存在使危害结果发生的客观依据,这是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前提条件。B 选项中,甲追赶小偷乙,甲的行为具备正当性,不具备使危害结果发生的客观依据,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B 选项错误,不当选。在数个行为导致一个结果的情况下,如果除去一个行为结果将发生,除去全部行为结果将不发生,则全部行为都是结果发生的原因。C选项就属于上述情形,因此应认定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均具有因果关系,

7、C 选项错误,不当选。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或特殊自然事实,则应通过考察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等,判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异常的、独立发生作用的介入因素可以阻断现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D 选项中,丙开枪杀死乙属于异常、独立发生作用的介入因素,因此阻断了甲杀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D 选项正确,当选。4.【刑法】 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题型】 单项选择题A、 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

8、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B、 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C、 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D、 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答案】 C【解析】 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甲没有救助武某的义务,因此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A 项不选。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

9、,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乙没有救助周某的义务,因此乙不构成不作为犯罪,B 项不选。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贺某溺亡于深水区是由于丙的行为造成的,丙应当为其先行行为负责,因此丙构成不作为犯罪,C 项当选。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秦某是成年人,丁虽然与秦某一同漂流,但是秦某应当对漂流活动所蕴含的风险自我答责,丁某并非负有刑法作为义务,因此丁不构成不作为犯罪,D 项不选。5.【刑法】 甲患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

10、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对于甲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题型】 单项选择题A、 抑郁症属于严重精神病,甲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B、 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病,但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C、 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D、 甲具有责任能力,但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答案】 C【解析】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的性质、结果与意义的能力,而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支配自己

11、实施或者不实施特定行为的能力。 选项A、B 错误,选项 C 正确。刑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据此可知,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情况下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才不承担刑事责任。本题中,甲能认识到自己杀人的行为是违法的,而且,其也知道杀人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只是因为自己患抑郁症想自杀但没有勇气,因此希望通过杀人获刑达到死亡的目的,并将该行为付诸实施,不属于该条规定的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因此,甲应对其故

12、意杀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选项 D 错误。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据此可知,甲存在自首情节,可以(而非“应当”)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另外,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是因为其存在自首情节,而不是因为其患有抑郁症。6.【刑法】 甲(十五周岁)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题型】 单项选择题A、 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十多万元财产损失B、 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C、 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将张某的汽车推到悬崖下毁坏D、 因偷拿苹

13、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答案】 B【解析】 根据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选项情形属于失火行为,C 选项情形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15岁的未成年人对于上述两种行为均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A、C 选项中,甲均不成立犯罪,AC 选项不当选。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法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指出,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

14、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注意: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只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才承担刑事责任,造成轻伤的则不需承担刑事责任。B选项中,甲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甲对于造成他人重伤的结果应承担刑事责任,构成故意伤害罪,B 选项当选。D 选项中,甲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因并未造成重伤,因此不构成犯罪,D 选项不当选。本题应选 B。7.【刑法】 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题型】 单项选择题A、 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B、 司机急于回家,

15、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C、 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D、 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答案】 D【解析】 成立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客观上具有犯罪行为。要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不仅要理解刑法总则故意犯罪的概念,还要熟悉刑法分则常见罪名的犯罪构成,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围观者与他人的死亡之间并不存在刑法因果关系,当然不构成故意杀人罪,A 项不选。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其缺乏故意,构成交通肇事罪,B 项不选。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

16、生性关系,欠缺强奸的犯罪故意,不构成强奸罪,C 项不选。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主人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属故意犯罪,D 项当选。8.【刑法】 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题型】 单项选择题A、 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B、 成立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物品的淫秽性C、 成立嫖宿幼女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卖淫的是幼女D、 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方是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没有认识到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不成立任何犯罪【答案】 D【解析】 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对犯罪构成客观事实特征的认识,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对犯罪客体或犯罪对象情况的认识;(2)对行为性质的认识;(3)对危害结果的认识。 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