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解析答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78377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沂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解析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临沂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解析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临沂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解析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临沂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解析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临沂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解析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沂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解析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沂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解析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1. 下列每组词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促销/簇新狡黠/诘难沾染/信手拈来不屑置辩/通宵达旦B. 惦记/掂量统筹/惆怅恣睢/吹毛求疵睡眼惺忪/血雨腥风C. 滞碍/桎梏侍候/藻饰涅槃/蹑手蹑脚心旷神怡/贻害无穷D. 顷刻/倾斜渲染/喧嚣诡谲/味同嚼蜡开卷有益/卷土重来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意蕴婉惜身临其境取义成人B. 摄猎洋溢望眼欲川两肋插刀C. 熏陶凄惨无精打采浮光掠影D. 怯懦忌讳狂妄自大雕粱画栋3. 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

2、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犮现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A. 焦躁豁然开朗困惑蕴藏B. 焦虑豁然开朗疑惑蕴含C. 焦躁茅塞顿开困惑蕴含D. 焦虑茅塞顿开疑惑蕴藏4. 下列表述完全准确的一项是()A. 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诗人戴望舒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B. 契诃夫,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他们和马克吐温一起并称为世

3、界三大“短篇小说家”。C. 我们学过的周亚夫军细柳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篇课文分别选自纪传体史书史记国别体史书左传和编年体史书战国策。D.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_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莫听穿林打叶声, _ 。(苏轼定风波)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_ , _ ”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均显边塞独特风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_ , _ 。曹刿论战一文中,点名敌

4、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是: _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_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6.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伴随着“寻找最美声音读书读报”大型公益活动,书香漂流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包括滨海公园在内的 55个漂流书籍点参与活动,覆盖中小学校、企业车间,社区活动中心和部队基地等城区多地,充分将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空间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用书页和文字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氛围。书香漂流活动还推出了“全民阅读志愿风采”微信图书借阅平台,利用“互联网+阅读”进一步浓厚阅读气氛。第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第句中有一处标

5、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7. 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要熬一锅好粥,首先要有“好米”,米好,是粥好的前提;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用心来熬;除此之外,_,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一个小时。 _,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_,用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才能把书的精髓融入到一个人的血脉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四、名著导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8.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我的法官走到门口,回过头来说:“让她在那张凳子上再站半个钟

6、头,在今天剩下来的时间里,不许人和她说话。” 于是,我就在那儿高高地站着,我曾经说过我受不了这种耻辱。我的感受怎样,这可是言语无法描述的。但正当百感交集使我呼吸阻塞、喉咙收缩时,一个姑娘朝我走来,经过我时,她抬起眼睛看我,她眼睛里闪出多么古怪的光芒啊!那一线光芒使我产生了一种多么奇特的感觉啊!选文中提到的“法官”是 _ ,他惩罚“我”是因为 _ 。选文中提到的“一个姑娘”是谁?她是怎样的人?9. 儒林外史中,作者写道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位,并说说他们奇在何处。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0. 古诗文阅读。阅读纳兰性德浣溪沙一词,完成各小题。 浣溪沙身向云山

7、那畔行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本词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象?本词情景交融,请你说说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

8、,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注释】放勋:尧的名。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便章:治理。百姓:百官族姓。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饬(ch):约束,整顿。功:事情。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 _ 闻寡人之耳者: _ 皆 朝于齐: _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_ A就之如日小大之狱B能谤讥于市朝万钟于我何加焉C时时而间进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帝不以臣卑鄙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下列对文章的理

9、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 A“门庭若市”“望之如云”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甲】文中的“谤讥”一词在这里指“议论”,包含着贬义。 C“其知如神”中的“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D【甲】文通过写进谏者越来越少,侧面反映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的显著成效;【乙】文是正面写尧帝其人其事,彰显了他的丰功伟绩。【甲】【乙】两文中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取了什么治国方法?七、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3.0分)12. 阅读文章和图表,完成各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张音“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

10、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 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

11、查显示, 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

12、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

13、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_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2016年4.653.215.603.612017年4.663.125.833.35(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A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

14、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1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士岗子。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荫,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玩得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