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东三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含答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76574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128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东三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2019年东三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2019年东三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2019年东三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2019年东三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东三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东三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含答案(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D.在学生的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绝密启用前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黑龙江省大庆市 2019 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在此卷上答题无效A.学习有三忌:一忌上课不可分心,二忌课后不能巩固,三忌不能学以致用。B.通过观看世界女排联赛中国女排战胜了意大利这场比赛,使我受到很大鼓舞。C.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在规范使用汉字方面更有责任做好表率。D.鲁滨逊是一个既聪明机智又坚强勇敢的人。语 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 分)2.答题时用

2、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时间 120 分钟。A.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4.全卷共三道大题,25 小题,总分 120 分。C.水浒传中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鲜明地体现了其人的本质特点,例如黑旋风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 分)李逵、智多星吴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2 分)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学过的藤野先生和从百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

3、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成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y)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su)的摆舞。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于这部文集。6.用课文原句填空。(8 分)(1)邹忌修八尺有余,_。(邹忌讽齐王纳谏)(2)半亩方塘一鉴开,_。(朱熹观书有感)(3)_,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4)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龟(gu)裂翩跹(xin)跌宕(dng)退避三舍(sh)(5)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张养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

4、方面写出潼关雄伟险要的诗句是:_,_。B.龌龊(chu)渊薮(su)畸(j)形焚膏继晷(gu)C.睥睨(n)聒(gu)噪濒(pn)危锱(z)铢必较(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来写自己离开家乡之久的诗句是:_,_。D.驯(xn)良粗犷(kung)苔藓(xin)探骊(l)得珠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 分)7.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2 分)A.一个民族要想飞速发展,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在人类文明的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_,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

5、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_。从B.三个月前,我看过电影流浪地球,电影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C.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男同学,站在阳光下,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0 页)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0 页) 防御趋向流通,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以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10.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3 分)_8.口语交际(2 分)【古文阅读】日前,市教育局下发了国学经典通读读本,要求全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现在学校举行了以“开展经典诵读,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如果你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请你在班会课上发表获奖感言。要求语句

6、通顺,至少引用一句儒家经典,不超过 60 字(标点符号不占字数)。(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

7、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60 字)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 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 915 题。(19 分)【古诗阅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黄鹤楼崔颢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 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

8、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9.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注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扑:打。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4 分)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_质:_被:_涕:_

9、的感慨。(2)援疑质理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3)同舍生皆被绮绣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0 页)(4)吾母垂涕扑之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0 页) 1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 分)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A.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在此卷上答题无效B.

10、以衾拥覆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C.教之为吟哦声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令跪读至熟乃已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13.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只填序号)(1 分)(摘编自早春的风筝)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时男子 18 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材料二】年。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

11、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经,这里指经书。我们常说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1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摘编自网络)真挚,循循善诱。【材料三】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

12、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摘编自中清明民俗有改动)16.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3 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 分)(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_译文:_(2)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17.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1 分)译文:_(二)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 1618 题。(5 分)【材料一】18.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1 分)_(三)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