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与原则()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872854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165 大小:33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与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与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与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与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与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与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与原则()(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佛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一章 人力资源概述 一、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资源支撑和智力依托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发表人力资本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这种理论不再把人力单纯作为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而是注重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人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加以研究。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不间断地把大量的资源投入生产,制造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来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这一论点把人的生产能力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等同,提倡将人力视为一种内含于人自身的资本-各种生产知识与

2、技能的存量总和。 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深化了人类对自身生产潜力和经济价值的认识。将人力归结为人力资本,明确强调了人力资源的内在质量对于财富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人作为生产者,其有效的生产能力主要不是取决于人口或劳动者的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或劳动者的内在质量。在人口素质低下的情况下,即使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也可能导致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短缺。这就在理论上极大地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这是因为:第一,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即人口和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的质量便越高,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会直接提高劳动

3、边际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要素更有效率的组合和应用,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率的改善,减弱、抵消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马克思正是从这个角度批驳了收益递减规律。结果将使既定资源下的社会生产尽可能地向边界外移。而且,由于科技知识对于经济的作用具有一种积累效应,随着人力资本的发展,这种外移的速度将出现递增趋势;第二,人力资本的发展还将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格、精神本质。并且人的全面发展,将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创造基本动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必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和智力依托。 人力资本论强调人的智力、素质、道德修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但它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实物资本、货币资本)放在同一位置,即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在地位上是等同的。在知识经济中,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由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大量消耗转向对人力资源的消耗,人力资源在经济中的地位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要清楚地知道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必须分析知识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特征,从而使人们对知 识经济社会有个轮廓性的认识。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及其特点 1.知识经济中的商品生产 工业经济或工业社会,商品的生产是生产者在农场、矿山或工厂中,利用大规模机器体系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而实现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机器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规模的大

5、小,装备现代化的水平越高,规模越大,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掉的自然资源量就越多,生产水平就越高。这样,企业的规模有越来越大的倾向,机械设备的规模也逐渐增大,大有顷刻间吞尽地球资源之势。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是资本的投入量,还是劳动力的投入量,都远远超出了一般个人和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出现了劳动力与非人力资本的分离,摆脱了自然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出现了劳动阶层的分化。 现在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已经成为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工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严重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和发展,因此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从自然资源的消耗转向人力资源的消耗。对人力资源消耗包括两个方

6、面的内容:一是对劳动者体力的消耗;二是对劳动者智力的消耗,其中对智力的消耗的比重逐渐增加。 在知识经济中,资源消耗的转变,以及生产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工业生产领域中所容纳的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其他非工业经济领域,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逐渐增加,特别是现代新兴的智力产业必将成为社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对非人力资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与此相反,劳动者对自身的智力和创造力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从而出现人力资本与劳动者的再次结合。现在的软件开发,企业咨询策划所依赖的不是设备,而是智力。在这种社会里,劳动者通过营销自己的智力谋生和发展,智力产品成为社会的主要

7、产品。 现在,世界经济的增长率远低于产业革命之初,原因除自然资源有限性的约束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所生产的商品在质量上不能创造出新的需求。人类对商品的需求已由数量方面的需求转向质量方面的需求,人们开始注重追求生活的高质量。这样就要求商品的价值中要更多地凝结智力。谁能生产出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高智力商品,谁将具有竞争力,谁也才能获得智力劳动的回报财富。 2.知识经济中商品的特征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中,商品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化劳动在商品价值中的比重逐渐减少,活劳动在商品价值中比重逐渐增加是知识经济中商品的特征之一,这是由知识经济中社会需求的变革和商品生产的变革所决定的。同时在知识

8、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实现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商品是基于“社会上具有一定广度的人们的主观意识即社会主观而产生的”。而这种主观意识是可以变化的。在拥有丰富信息的社会和知识经济中,这种变化会越来越大,知识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主观意识而发生变化,甚至一文不值。这种主观意识变化的原因不总是取决于商品数量的供求关系,更取决于知识商品的创新。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1)在知识经济下,商品的生产主要消耗的是人力资源,尤其是人的智力;(2)在知识经济下,资本与劳动再次结合,主要指人力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相反,劳动者对非人力资本的依赖程度弱化;(3)知识化的商品在市场上的存续期变

9、短,知识创新成为更紧迫的事。从这三个基本结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竞争更直接地体现为人力资源质量上的竞争。 (二)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与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一致的,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具体作用体现为: 1.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在量上的扩张,可以用两个指标来加以衡量:一是绝对指标,即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在绝对量上的增长;二是相对指标,即用增长比率来衡量增长的速度。尽管这两个指标分别能从绝对量和相对量

10、两个角度反映经济的增长水平,但不能清楚地反映出每一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水平。为此经济学家们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所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能够清楚地看到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增长模型一般采用三个要素,即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而资本又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我们能够看到人力资源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中所起的作用。人力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分别是人力资源不同侧面的表现,其量的多少、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数量及素质,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素质。 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知识水平等,

11、可归纳为精神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的半部家产,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决定产品的质量优劣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以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 2.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经济发展既表现为经济的增长,也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优化。一些国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表现为经济增长量的停滞或萎缩,但经济结构却得到了优化,不能说经济没有发展。相反,一些国家在经济的量上得到了扩张,但经济结构畸形化,也不能承认其经济得到了好的发展。经济结构是否优化成为衡量经济发展与否的首要因素。 我们在深刻分析一个国家经济结构是否优化时会发现,经济结构是否优化不只取决于本国的自然资源的禀赋,更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结构是否优

12、化。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不仅表现为静态上的人力资源结构能与经济结构保持协调一致和相对平衡,而且表现为动态上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能与经济发展所需经济结构相适应。一般畸形的人力资源结构形成畸型的经济结构;畸型的经济结构也会引起人力资源结构的畸型。若无有效的得力措施加以调整,畸型的人力资源结构与畸型的经济结构必将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的调整往往是从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开始的,采取的手段又大都是市场强烈性手段,否则经济结构难以优化。所谓市场强烈性手段,即政府调整经济结构时,先指明经济结构运动的方向,引导具有相关素质的劳动者首先进入这一经济部门,并获取相应高的先入收入,从而强制或诱导其他劳动者转岗改行,

13、接受新经济部门的素质培训,向这一经济部门配置相应的人力资源,直至先人收入缩小为零时,人力资源处于饱和状态,经济结构得以有效调整。 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源结构,经济结构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约束,即使后来被政府所认识,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将付出较高的成本。 3.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广泛,内容丰富:一是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经济稳定增长;二是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三是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四是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现代人能够为未来人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14、因为这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同时,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提高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文明生产和文明消费。 (2)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的多样化,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3)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现在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世界大多数人口仍处于贫困和半贫困之中,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解决贫困为前提。因此,对发达国家来讲,可持续发展就

15、意味着在支援帮助贫困国家的同时,以高科技支持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以上三大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三者能否统一取决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人力资源的素质,以及人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控制能力。在自然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下,所能消耗的只能是高品质的人力资源,需要用人的聪明才智来调节上述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平衡。 4.人力资源是企业兴盛之本 任何企业都拥有三种资源:一是物力资源;二是财力资源;三是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是企业的有形资源,虽说是衡量企业的重要尺度,但它具有有限性。而人力资源正好与之相反,是一种无形资源

16、,具有相对的无限性,是可再生的资源。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开发等活动提高人力资源的品质,增加人力资源的数量,用人力资源代替非人力资源,从而减轻企业发展过程中非人力资源稀缺的压力。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看,人力资源是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粘合剂。企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对非人力资源粘合的强度和效用。企业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种粘合的强度和效用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才能提高,企业也才能长盛不衰。 二、人力资源是企业首要的战略资源 (一)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首要战略资源 1.知识要素是企业竞争致胜的第一要素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即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地位的空前提高。但是,如果只是把知识经济问题当做不过是工业文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地位问题,这无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