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_教案2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72584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军长征_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红军长征_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红军长征_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红军长征_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红军长征_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军长征_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军长征_教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军长征【教学目标】能力和方法1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面临的险恶形势,遵义会议内容及会后革命形势的发展,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2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3通过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人的人格力量。【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难点:遵义会议

2、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将学生的视线导向大屏幕):问:知道这段视频描写的是哪段历史吗?引入:一位美国记者这样说道: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这伟大的长征精神吧!二、教学新课板书:红军长征师:“苦不苦,问问红军长征二万五”。长征是伟大的,也是悲壮的,是被逼的。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一)红军长征的原因要问红军为何长征?这还得从红军的发展说起。到1930年红军发展

3、到10多万人,在全国建立了15个革命根据地,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极大的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到1933年,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情况怎么样呢?出示:PPT: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从这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看,有何共同特点呢?(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同样是以弱对强,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什么原因呢?仔细阅读教材回答老师的问题。讲述: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对比,而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启示呢?出示智慧博士的话:正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如果红军继续留

4、在根据地,将会面临怎样的危险呢?(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为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的漫漫征途。(二)红军长征的经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经过浴血奋战,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情况如何呢?请看视频。板书:长征初期设问:长征初期红军顺利吗?哪儿出了问题?(不顺利,左倾错误指挥,红军处处受挫)面对被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湘江,左倾错误领导人博古束手无策,差一点开枪自杀。而此时,蒋介石又在红军通往湘西的路上,设下了新的防线,布下口袋阵等着红军自投罗网。在这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是谁挽救了红军?(毛泽东)他提出什么主张?(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了

5、大多数人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致关重要的会议,这就是有名的遵义会议。出示遵义会议领导人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毛泽东的表情,他双眉紧锁,目光凝重。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极度削弱,濒临绝境。红军该怎么办?他能不担心吗?可见,在这个时候召开会议是何等的重要。那这次会议都有哪些重大决定?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请大家仔细阅读好了让我们一起梳理遵义会议的情况:出示遵义会议内容,设问:从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党中央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毛泽东的主张作为红军的行动指南。为什么呢?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遵义会议使红军长征柳

6、暗花明,绝处逢生,成为长征的转折点。板书:转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相信同学们在学完这课后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那我们就在后面探讨这个问题好吗?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长征。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改变了过去搬家式的转移,是该砸的砸,该扔的扔,然后轻装上阵,一渡赤水,进入四川,蒋介石急忙调重兵封锁长江,以防中央红军与川陕地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红军立即掉头向东,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蒋介石急忙调兵,妄图把红军消灭在遵义、鸭溪一带狭窄地区,为迷惑和调动敌人,毛泽东率红军突然北进,三渡赤水,再入四

7、川。蒋介石误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再次调大军在长江沿线布防,红军则四渡赤水,南下贵阳。这是遵义会议后红军打的第一个精彩战役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毛泽东带领红军在数十万敌军中迂回穿插,险象环生而又有惊无险。展现出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为他赢得了“用兵如神”的美誉。接着,红军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摆脱了被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性的胜利。接着红军继续北上,通过大凉山彝族区,红军三天行军三百多公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夹金山),通过渺无人烟的水草地(松潘草原),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

8、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有一首曲子歌唱了这段历史。同学们想不想听呢?师哼唱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前两句,设问:同学们:中央红军是什么时候到陕北的?到陕北的什么地方?(1935年10月;吴起镇)中央红军到陕北后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引导学生观察陕北会师的图片,体会红军将士们的喜悦之情。设问:红军这一路下来走得容易吗?走了多长时间?出示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并讲述:走了一年,跨越了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我们平常所说的红军长征二万五指的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行程。回顾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毛泽东感慨万千,豪情满怀写下了七律长征请欣赏诗朗诵。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这首诗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

9、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途中红军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学生回答师归纳:1党内的左倾错误。2国民党的围追堵截。3恶劣的自然环境。注意:这里的三军,是全军的意思,当时,只有中央红军过了岷山,这里的三军指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同学们,这个时候红军长征是否就结束了呢?没有。学生识图,查看红四军和红二军的长征路线。设问:红军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呢?(你认为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那长征的胜利又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板书:长征胜利的意义归纳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首先,长征的艰苦历程对红军将士们是个锻炼和考验,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其次,长征的胜利,保存了革命力量,

10、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出示:红军长征的意义。好了,老师刚才给大家留下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活动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分四个小组A: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不同境遇来阐述。B:遵义会议的内容来阐述。C:长征胜利的意义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学生讨论后,要求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书面文字作为本节课的作业。长征已经成为历史,革命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归纳起来称作:长征精神。都有哪些长征精神呢?板书:长征精神展示长征组歌摘选的词句。感悟长征精神。(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同甘共苦)长征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同学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感受

11、,下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交流。这里老师就感悟到的长征精神作一小结。出示:长征精神内涵(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救国救民,不畏艰险;团结拼搏,一往无前;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如何发扬长征精神呢?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讨论。三、总结:长征精神是革命前辈留下的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应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在生活、学习遇到困难时,以无畏、团结、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以坚强的意志去争取胜利和成功。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伟大的长征精神吧!全体起立!跟老师大声朗读:“长征精神内涵”(同时播放音乐过雪山草地)【板书设计】红军长征一、长征的原因二、长征的经过1长征初期受挫2遵义会议转折3继续长征胜利三、长征的意义四、长征精神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