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_教案1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71286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_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_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_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_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_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_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分析辽宋、夏宋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二)在学习关于“夏宋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一)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二)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二)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

2、了巨大的贡献。(三)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教学难重点】1重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教学设计】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教学过程】导入设计:课件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统一再次走向分

3、裂。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讲解新课:一、辽宋和战。(一)澶渊之盟:1北宋政权的建立。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接着,请学生讲述并演示“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后,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2辽政权的建立。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

4、性认识。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3宋辽之间的和战。建议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以此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

5、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学习“澶渊之盟”时,可先让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认识,如:“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

6、二、夏宋和战:1夏政权的建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2宋夏之间的和战。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教师引导分析辽、西夏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性。3碰撞中的融合: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7、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特别在和议后的密切交往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要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可归纳出以下几点: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彩图“契丹王子骑射图”)。“辽马鞍、铃铛”既反映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服饰和马鞍上精美的龙形等雕饰又反映了学习汉文化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彩图(课件出示)“西夏文敕牌”反映了西夏文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三、小结:组织学生评议自主学习成果。 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