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67745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功了吗》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做功了吗课题做功了吗课标分析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及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相对比较难下,但是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明确

2、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2.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功的物理意义。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学习方法指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

3、课堂的主人。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小水桶、一瓶水、等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功”。学生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学生思考并回答。将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物理课堂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新课教学新课教学一、力学中的功1做功的含义【投影】课件展示:(1) 叉车把货物举起;(2) 小芳想把大石头移开,但没有搬

4、起。让学生讨论叉车和小芳的工作是否有成效?【想想仪仪】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哪个力对小车的移动做出了贡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投影】课件展示:(1) 马拉车(2) 起重机吊起货物引导学生对机械功的定义进行归纳总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符号W。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投影】课件展示:(1) 小孩拉小狗;(2) 叉车举高货物;(3) 锤子锤打钉子。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

5、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投影】课件展示:教师引导:下面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人用力推大石头而没推动(2)人举着杠铃坚持一会儿,举力做功吗?(3)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4)提箱子在水平路上走 、服务员托着食品盘送菜,托力是否做功?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物体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而没有距离,不做功;(2)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3)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不做功。来【小游戏】:请一个同学上台演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下面的同学判断。源:学|二、功的计算播放“刘春红举重69公斤级夺冠

6、视频”。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刘春红到底做了多少功呢?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说出你猜想的依据。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表达式:W=Fs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F力牛顿(N)科 S距离米(m)1焦=1牛米(1J=1Nm)【活学活用】(1)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用25 N的力,将10 N的球沿水平地面踢出,踢出后球在地面上滚了30 m才停下来。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所做的功为( )。A.750J B.30

7、0J C.450J D.0J(2)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 B把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提水桶的力没有做功 C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 D挂钩上的书包静止时,书包受到的拉力做了功(3)一木块重30N,在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s内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5m,则重力对木块做的功是( )A0J B150J C50J D200J (4)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趁热打铁】:5.在水平地面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

8、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学生思考并回答:叉车的工作有成效,体现在它施了力,并且把货物举高了。小芳的工作没有成效,体现在她虽然施了力,但并没有使大石头移动。学生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学生讨论总结学生根据实例讨论:怎样才算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做功应该具备哪些必要条件)?学生讨论事例中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 学生自己体验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让学生可以轻松的得出结论。学生认识到:力越大,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越多,做的功越多。所以功与力和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有关。学生分析后总结: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球在

9、滚动过程不做功。学生思考并做练习运用事例对比进行思考,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于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特别是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对哪几种情况下,不做功情况的分析,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也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及时练习,既前后呼应, 课堂小结1、.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4、功的计算:公式: W=FS 单位:焦耳 J 1J=1 N m学生小结本节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课后作业P198 1、2、4、5补充练习加强练习板书设计第三节 做功了吗一、功(W) 1、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二、功的计算1、公式:W=FS 2、单位:焦耳 J 1J=1 N m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