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864538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下图是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 895米,距离赤道仅300多千米,其峰顶雪冠正面临着在50年内消失的威胁。据此回答12题。1图中影像的获取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RS)B全球定位系统(GPS)C地理信息系统(GIS)D数字地球2利用此项技术可()A分析水灾损失B获得森林分布信息C分析矿产种类 D确定矿产储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结合下图回答35题。3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A模式1 B模式2C

2、模式3 D模式44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B地理区位相同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据图回答67题6 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7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 B沙尘暴C土地盐碱化 D

3、洪涝灾害读日本产业向外转移比例变化图,完成810题。 81994年以后,日本产业转移增加最多的地区是()A亚洲 B北美C欧洲 D其他9日本把产业转移到该地区的主要原因是()接近原料地劳动力廉价政府政策 市场广阔A BC D1019511994年,日本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是欧美,其主要原因是欧美()A技术进步 B交通便利C资金充足 D市场广阔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5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112题。1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12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

4、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采煤洗煤发电厂焦化厂化工厂(精细化工)京津唐地区水泥厂建材厂煤泥煤矸石煤泥填煤矿塌陷区合成气、化肥、甲醇等焦油、工业苯等硫酸厂硝酸厂污水处理厂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 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A B C D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315题。13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 能是(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

5、能生存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 被破坏 14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 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15荒漠化的治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治沙战略应( )A以工程措施为核心 B以消除贫困为核心C以生物工程为核心 D以跨流域调水为核心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16题。1620世纪80年代,港澳地区产业多向该地扩散,原因有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资金雄厚国家的优惠政策技术力量雄厚A BC D下图为我国某条河流某河段的标志性景观,该景观用冷暖两种不同的色调说明我国南、北方地理

6、环境的显著差异,据此完成1718题。17有关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南水北调的主要水源地B河流两岸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C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与田纳西河不同D流经横断山区适宜梯级开发18 图中河流南部低山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于 ()A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B扩大梯田面积,扩大生产规模C推广新型灌溉技术,控制土壤盐碱化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图3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3回答19-21题19.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 )A.终年炎热 B.冬暖夏凉C.终年寒冷 D.冬冷夏热20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A. 根系不发达 B

7、. 叶质坚硬,树皮厚 C.板状根大,树干长 D. 叶面宽大,多气孔21赞比西河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上的河段为河流上游,该河段 ().干流流速缓慢 .峡谷险滩广布.支流短小急促.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 读美国本土简图,回答2223题。22. 四个地区是美国的农业带,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相同而耕作方式不同的是 ( ) A. 与 B与 C. 与 D与23. 图中四个农业带中,主要粮食作物和我国东北平原大体相同的是( ) A. B C. D读日本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分布图(图中数字单位:日),回答2425题。24 导致日本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分布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差异 B纬度不同 C.土壤成分

8、 D降水多少25下列关于日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经济以加工贸易为主 B主要工业区分布在日本海沿岸C. 近年来日本将一些工业,特别是污染严重的 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D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二、综合题(50分)26读宁夏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1)图中Q、R两地的荒漠化类型分别为 , (2)分析两地荒漠化出现差异的原因。(3)为了保护铁路,人们在R地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R地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27图一是R河流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图一图二材料一西雅图气候温暖多雨,森林茂密。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 和24 ,年降水量89097

9、0毫米,因此有“雨城”之称,阴天数每年平均为226天。材料二R河是北美洲西部流经加拿大和美国两国的河流。该河流在美国的流域面积仅占美国国土面积的7%,但水能资源却占美国全国水能资源的35%,是美国电力最充沛的地区,铝业公司、波音公司等企业在这里蓬勃发展。远洋海轮可直达河口以上179千米处的波特兰港。目前该河流域所在地区成为“美国粮仓”“面包篮子”和“菜篮子”。材料三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水坝的人工水槽,称为鱼道(图二)。(1)简述R河的水文特征。(2)简析西雅图铝业公司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3)结合R河流域分布示意图材料,比较A、B、C三个水坝多年平均过鱼数量的大小,并分析成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10、。28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14分)(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选择题1A 2B 3B 4D 5A 6B 7 C 8 A 9 C 10D 11 B 12 D 13D 14C 15B 16 C 17C 18D 19 A 20B21A 22D 23B 24B 25B26答案(1)土地盐渍化土地沙漠化(2)Q地地处宁夏平原,西侧的贺兰山地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流和风沙;农业生产

11、中由于大水漫灌和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了土地次生盐渍化的发生。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R地能够受到西北风沙的影响,因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3)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27答案(1)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流含沙量小;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2)水能丰富,电力充足;铝土等矿产资源丰富;铁路、水路运输便捷;市场广阔;工农业基础雄厚。(3)ABC。成因:自下游往上游,鱼类洄游距离增大,以及大坝数量的增加都会导致过鱼数量逐渐减少。影响:阻碍鱼类洄游产卵,鱼类数量锐减;影响以鱼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使河流生态系统受损;当地渔业资源锐减,渔业损失严重。28(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