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60621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末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 根据原文填空。携来百侣曾游。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沁园春长沙毛泽东)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陶渊明)谈笑间,_。(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_,去日苦多。_,忧思难忘。(短歌行曹操)云青青兮欲雨,_。(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_,须行即骑访名山。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2. 填空。贾府姐妹中,迎春的父亲是_,他的儿子贾琏娶了_,探春的父亲是_,惜春的父亲是贾敬。三、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3.

2、红楼梦中“终身误”一曲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你概述“木石前盟”的故事。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释: 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_ A诗歌颈联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

3、手法,表达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B全诗感情真挚,文笔华丽,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C诗歌构思巧妙:以赞李白诗歌始,转而思念,以渴望相见、切磋作结。 D杜甫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这首诗开头四句分别从哪三方面对李白诗给予高度评价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4、。先驱曰:“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 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 A之:已而 之细柳军称善者久 之 B使:上乃 使使持节诏将

5、军 使人称谢 C为:以河内守亚夫 为将军天子 为动 D军:吾欲入劳 军 军细柳选出对下列加点文言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_ A上自 劳军劳:慰劳 B使人称 谢谢:谢谢 C军中不得 驱 驰驱驰:策马疾驰 D天子 且至且:将要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本文没有写周亚夫如何挥军作战的场面,也没有写他有关军事方面的卓识宏论,只是记叙了在“匈奴大入边”的紧张形势下,细柳营中军容威严、军纪严明、士气饱满、战备气氛浓厚的情况,但充分表现了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和严谨的治军作风。 B大敌当前,汉文帝在布置好防务后亲自去慰劳军队,但在细柳营中受到层层阻拦,接连遭遇“非礼”;他不但没有大发龙威惩罚周亚夫

6、,反而赞不绝口,军队撤防以后还任命周亚夫做了中尉,可见汉文帝是个识才、爱才、任才的君主。 C细柳营中军纪严明号令如山,即使皇帝入营也不例外对待。相比之下,霸上、棘门两座军营对外迎来送往,军纪如同儿戏。出了细柳营后,随从大臣们都被军营对皇上的无礼震惊了,后来听了皇帝的一番赞美之辞后才心悦诚服。 D在叙述汉文帝劳军的史实时,文章先略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劳军的情景,然后详写细柳劳军的情景,即依次写了吏守营、先驱至营、文帝至营、徐行入营、介冑不拜及改容式车等情景,最后写文帝对周亚夫的评价,文章极有层次。请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7、,共29.0分)6.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 颦 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 大 开 大 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 脱 颖 而 出,逐

8、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 鞭 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 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 擅 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 屠 戮 百 姓时,众大臣 惶 恐 无 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

9、,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 鹤 唳 鸡 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 阴 谋 诡 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 怵 目 惊 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

10、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 蛮 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 翻 云 覆 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 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

11、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_ A颦 蹙(c)阴谋诡计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 B蛮 横(hng)屠戮百姓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 擅行(shn)惶恐无计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D鞭 笞(ch)鹤唳鸡群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

12、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 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的政权,情况有点

13、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

14、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

15、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要。 B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果。 C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D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关。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来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