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2015-2016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有答案)_5356922.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9854284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2015-2016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有答案)_53569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2015-2016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有答案)_53569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2015-2016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有答案)_535692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2015-2016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有答案)_535692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2015-2016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有答案)_535692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2015-2016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有答案)_535692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2015-2016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有答案)_5356922.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泰安市二0一六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模拟题第卷(选择题 共40分)一、(16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澄(chng)清 引颈受戮(jng) 笨拙(zhu) 躯壳(qio)B倔强(ju) 潜(qin)心贯注 胚(pi)胎 档(dng)案 C惩罚(chn) 强(qin )人所难 犷(gung)野 殷(yn)红 D祈祷 (q) 追本溯源(s) 襁(qing)褓 纤(xin)细 2.下列句子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无无穷年,历尽心血。B.父亲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C.在无边的旷野上,

2、在凛洌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D.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会宾客大宴(口技)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陈涉世家)B. 方其远处海门(观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C.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十二则)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4.下列语句的复句关系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假设关系)B只要你们笑了,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条件关系)C在快乐中

3、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并列关系)D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转折关系)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给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C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D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6.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知困,然后能自反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礼记虽有佳肴)B.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4、(核舟记)C.远小人,亲贤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贤臣,亲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D.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蝼蚁一样死,牲口一样活那里,永恒的中国!我用残损的手掌)二、 (8分,每小题2分)阅读散步一文,完成710 题。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

5、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

6、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来源:学,科,网7.对“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冬天很冷,许多老人都无法度过。B.“熬”是忍受艰苦的生活之意,融入了作者对母亲含辛茹苦的感激。C.写

7、出了儿子的愧疚,没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D.写出了日子的漫长,春天来得太迟,有度日如年之感。8.第作者着力描写南方初春田野的景色,对其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的和谐、美满。B.表达了对南方春天的热爱之情。C.交代了一家人散步的原因。D.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充满勃勃生机,为下文走小路作铺垫。9.对本文作者表达的家庭观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相处 尊老爱幼。B.主次分明 尊卑有序 。C.体谅老人 委屈孩子。D.尊敬老人 迁就孩子。10.对第段画线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我”和妻子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

8、稳当不可。B.写出了“我”和妻子身负家庭重任,全力以赴的责任心。C.“我”和妻子背负一老一小的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D.“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说明了中年一代责任沉重,步履维艰。三、(6分,每小题2分)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中节选文字,完成1113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9、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11.第一段中“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 )A.使人能达到诚意

10、、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B.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C.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D.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12.关于王阳明的思想对现代的消极影响,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偏重研究理论而轻视实验 B.偏重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C.埋头苦读就能掌握知识 D.探察外界世界就是探讨自己13.联系全文来看,作者对王杨明的态度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王阳明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B.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错误的。C.作

11、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四海,传之于万事”的。D.王阳明的做法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四、(8分,每小题2分)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1418题 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4.本文具有骈文的音韵美,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

1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D.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5. 对划线句子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应付了事、不思进取的思想。 B.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淡泊人生、避世归隐的思想。 C.作者抒发了耻于官宦生活,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鄙夷蔑视之情。 D.表达了作者向往美好的大自然,从侧面衬托富春江的魅力。16.对文章思路梳理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B.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

13、C.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D.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写“山”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17.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紧扣“奇”字展开,写出了“树奇”“声奇”“山奇”,还有一个不俗奇人。B.“寒树”,是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表现了树生长的十分高大。C.“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D.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有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五、(8分,每小题2分)阅读蒹葭一诗,

14、完成1820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8.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描写想象中河边芦苇连天、露重霜浓的深秋清晨景象。B.描绘了一幅包含广阔时空的淡墨画,给人凄凉迷茫之感。C.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主人公孤寂怅惘的心绪。D.采用赋中见兴的笔法,描绘出一个空灵飘渺的意境,笼罩全篇。19.对这首诗的艺术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含蓄美。作品没有直接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B.意境美。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汇融的构架,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C.朦胧美。诗歌采用工笔式的细描,作写意式的远距离勾勒。D.音乐美。诗歌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20.与本诗主人公追寻“伊人”过程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