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阅读课教(学)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9854162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阅读课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六年级(上册)阅读课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六年级(上册)阅读课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六年级(上册)阅读课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六年级(上册)阅读课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阅读课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阅读课教(学)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六年级上册阅读教案南山中心小学 郭小义1、走近冰心作品教学目的:1、学生汇报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交流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教学准备: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2、课件(内含冰心头像、冰心名句集锦等)。3、

2、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学生进入情境。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了解两个问题:(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

3、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三、回顾学习方法回顾在学习海伦凯特时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回顾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挖掘已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四、欣赏、品味作品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

4、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过程。五、推荐名句段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老师推荐名段。(课件展示)通过配乐

5、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六、总结,留有余味,学生回味,细听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师生的情感都融入冰心作品的“爱”中。冰心的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2、成长的美丽草房子阅读指导课【指导目的】1、通过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草房子的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2、品味草房子语言,感受语言后面的思想,感悟每个人物在成长

6、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以及在苦难中绽放出的美。3、掌握阅读长篇小说的一些方法,能在自我阅读中循法而读。【指导重点】1、品味草房子语言的特点,深入了解草房子中人物的特点,及每个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绽放出的炫目的美。2、掌握阅读长篇小说的一些方法,能在自我阅读中循法而读。【指导过程】一、导入读草房子有一段时间了,喜欢吗?很多人都喜欢它。1、出示:(配乐读)草房子是一首诗。 肖复兴草房子就是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 崔道怡 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真、善、美的享受。 樊发稼 2、很多人都知道创作有三重境界,老师觉得读书也有三重境界。出示:第一重:翻书,看封面,看作者,看故事简

7、介,看序言,看目录等,了解一本书最基本的内容。第二重:读书,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一口气将书读完,对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但缺少思考。第三重:品书,边读边思,边读边注,读出思想,读出感受,品味语言的魅力,表达的精彩。3、你觉得你达到了哪一层境界?二、以检查的方式,初步走进人物。老师出题考考大家:1、草房子的作者是_,他是_人。这部小说写的是_。小说发生的时间是_,那时中国_。(简要介绍当时的背景,及作者生活)2、出示:猜谜语(1)得了鼠疮,经历了死一样的痛苦。 (桑桑)(2)从小没有父母,身世离奇,被人欺负。 (纸月)(3)过继到邱二爷家,经历了洪水后家毁人亡的痛苦。 (细马)(4)因为秃头,自尊

8、受损,在抗争后被人冷落。 (秃鹤) (5)因家庭变故,辍学放鸭,在孤独中经受磨练。 (杜小康) (6)自幼无父母,并常年生病吃药。 (温幼菊)3、小结:老师发现大家至少已经达到了第二层境界了。不错,我们只是小学生,真正达到第三层境界并不容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第三重境界品书。三、品书,感悟成长之美。过渡:这本书很长,将近15万字,我们无法一一品味,老师帮大家选出代表性的人物,读思品相结合,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一)走进秃鹤1、谈谈你眼中的秃鹤。(引导抓住秃鹤的变化来讲。)2、帮助学生理出秃鹤的成长路线。A三年级前,秃鹤( )。出示: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

9、高兴地答应的,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B三年级时,秃鹤( )。出示: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C为了长头发,秃鹤( )。秃鹤就坐在凳子上,一声不吭地让父亲用切开的姜片,在他的头上来回擦着。父亲擦得很认真,像一个想要让顾客动心的铜匠在擦他的一件青铜器。秃鹤很快就感到了一种火辣辣的刺痛。但秃鹤一动不动地坐着,任由父亲用姜片去擦。D长不出头发,秃鹤( )。 秃鹤不肯起来,泪水分别从两眼的眼角流下来,流到耳根,又一滴一滴落在泥土上,把泥土湿了一片。

10、秃鹤没有再戴那顶帽子。秃鹤与大家的对立情绪日益强烈。秃鹤换了念头:我就是个秃子,怎么样!E汇操中,秃鹤( )。当表演进行了大约三分之二,整个过程已进入最后一个高潮时,一直面孔庄严的秃鹤,突然将头上的帽子摘掉,扔向远处。那是一顶黑帽子,当它飞过人头时,让人联想到那是一只遭到枪击的黑乌鸦从空中跌落下来。F因报复,秃鹤( )。他完全被笼罩在热气里。偶尔吹来一阵大风,吹开热气,才隐隐约约地露出他的身体。谁也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别人。秃鹤觉得这样挺好。他就这么坐着看,让那湿润的热气包裹着他,抚摸着他G文艺汇演中,秃鹤( )。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出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的旋转着,数着板。那个连长出现

11、时,是在夏日。秃鹤就是按夏日来打扮自己的。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H演出后,秃鹤( )。 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抑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带领学生品读这些语句,从中感受秃鹤的思想,感受秃鹤的成长过程,感受语言的精妙。)3、小结:秃鹤真的长大了,长成了月光下最英俊的少年。4、总结读法:读法指导: 读草房子这样的小说,我们一定要善于将人物的故事整合起来,感受人物完整的成长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人物。 品

12、味语言时要善于扣住关键句段,入情入境地读,读读想想,还可以圈圈注注,这样你就能读出自己的思想。11、出示读后感片段:(1)少年秃鹤战胜自己,嬴得了别人对他的认可,埋怨是不会战胜任何人,跟自己比,战胜自己,以德服人!(2)“或许,我应该面对!”这是“秃鹤“这个少年教给我的。朋友们,请记住,过错是承担,而不是逃避。(3)天生秃顶的秃鹤由懵懂无知到出于对尊严的执著坚守。演出了令人发笑又令人心酸的悲喜剧。秃鹤的鲜活形象具有一种巨大的魔力,它令我们深深回望我们的少年时代回望当年我们这个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曾有过的类似的快乐与伤痛。曹文轩写的不仅仅是秃鹤。 (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贵在得法后,读出自己的感

13、受。)(二)走进杜小康1、让学生交流他们心目中的杜小康。如:生活优越,处处与众不同;沉船事件后,辍学放鸭。扣住关键的感人的段落,细品。 他们能一连是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磨难着杜小康,但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当杜雍和因为鸭群连续几次误入人家的鱼塘,几乎吃尽了塘中刚放养的几万尾鱼苗,被愤怒的当地人扣下小船与整个鸭群,而陷入一贫如洗的绝望时,他万万不会想到这段时间的生活给了儿子多少珍贵的财富!杜雍和不吃不喝地躺在鱼塘边上时,杜小康也一动不动地坐在了他的身边。他有父亲的悲伤,却并无父亲的绝望。现在,倒什么也不怕了。他坐在那里,既没有向人家哀求,也没有向人家发怒。他反而觉得父亲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鸭子毁掉了几十户人家的一片希望,就像他们也被毁掉了希望一样。杜小康是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给予他的那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