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会计取证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840812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会计)会计取证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财务会计)会计取证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财务会计)会计取证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财务会计)会计取证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财务会计)会计取证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会计)会计取证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会计)会计取证考试复习资料(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会计基础1、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共12条,即真实性、有用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谨慎性、全面性与重要性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2、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角、分、零、整第一章总论1、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2、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会计这个定义:第一,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属于管理的范畴;第二,其对象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第三,会计的基础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即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以会计语言进行描述,并在此过程中对

2、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第四,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各项经济业务只有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才能够汇总和记录,但货币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3、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4、会计核算的四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5、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6、监督依据包括合法性与合理性两方面,合法性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合理性的依据是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7、经济管理的总目标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的基本目标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

3、的要求。8、定义:会计对象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9、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即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三个基本环节。10、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1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备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指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它是会计部门的根

4、本大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12、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特殊规定:在民族自治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13、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强调的是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性最强)、会计分期又叫会计期间(年、半年、季度、月度且后三个合称为会计中期)、货币计量。14、会计主体与法律(法人)主体的区别:不是个人是团体,法人代表是个人。15、会计主体:凡是法人单位必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法律主体);在同一个法律主体中,也可能存

5、在多个会计主体(如企业的分厂家车间或事业部等),这些会计主体往往不属于法律主体。16、定义: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掉财务报表。17、在货币计量前提下,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外编制财务报告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18、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19、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收入、费用是否发生而不是以是否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记账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

6、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20、根据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要求,收入的归属期间应是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费用的归属期间应是费用所服务的会计期间。21、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有关方面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优劣的标准。22、根据基本准则的规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包括可靠性(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

7、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囗径一致,相互可比)、实质重于形式(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实质)、重要性(价值大的详细记录、价值小的简单记录)、谨慎性(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原则或审慎原则)和及时性(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23、定义: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从会计的角度描述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24、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8、三项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构成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三项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构成利润表要素。25、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的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26、资产基本特征: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士兵预期会给企业带有经济利益。27、定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28、负债基本特征:是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面承担的现时义务;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29、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的剩余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30、定义

9、:实收资本(或股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包括国家、法人、个人和外商投入企业的资本。31、定义:资本公积是指企业在筹集资本过程中取得的由投入资本引起的各种增值、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等。32、定义: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33、定义: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历年结存的利润。一般而言,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是由企业所有者直接投入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的利润留存企业所形成的。34、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

10、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按照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35、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36、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收入-费用)37、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花钱买了一台机器)、重置成本(买了一台与已有机器相同或相似的机器)、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双方协商的最终价格)38、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与基本财务报表的关系: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其中:财务状况是指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和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时的表现;

11、经营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是资金运动显著变动状态的主要体现。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相应地分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利润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39、资产负债表一般有两种格式:报告式和账户式。在我国一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的是左右对称的账户式结构。40、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由于它反映的是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形式,因此,利润表是一种动态报表。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1、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分类,为会计核算提供了类别指标。2、定义: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它以客观存在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

12、容为基础,根据核算和管理的需要而设置。3、会计科目的分类:3.1、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可分为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总分类科目一般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和明细分类科目(二级科目,是反映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科目,除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设置的以外,可以根据本单位经济管理的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自行设置)3.2、按反映经济内容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4、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合法性(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的规定)、相关性(应为提供有关各方面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实用性(应符合企业自身特点,满

13、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一些科目进行会计核算)。5、定义: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用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6、账户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7、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依据记账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和余额等。8、账户不仅应有明确的核算内容,而且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格式,即结构。9、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相同:两者设置囗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

14、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区别:账户除了具有与会计科目相同之处外,还具有自身的特征,即账户有自己的格式或结构,可用来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反映某项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而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第三章复式记账1、定义: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加以登记人记账方法。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经济业务很简单或很单一的经济个体和家庭。2、定义: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上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3、复式记账特点:1)全面性: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

15、分类记录,这样,通过账户记录不仅可以全面、清晰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还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2)等额性:由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是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的账户中登记,因而,可以对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4、自1993年7月1日起,所有企业统一采用了借贷记账法。5、定义:借贷记账法是指经“借”“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包含记账方法的平衡原理,记账方向和符号和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方法等重要内容。6、记录一个账户的借方,同时必须记录另一个账户或几个账户的贷方;记录一个账户的贷方,同时必须记录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7、定义:试算平衡是根

16、据会计基本等式的恒等关系和借贷记账法的借贷记账规则,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有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两种方法。8、一般而言,如果所有账户在一定期间内借、贷方发生额合计不平衡,借贷方余额合计不平衡,则可以肯定本期内记账和结账有错误;而如果两者都平衡,则说明记账和结账可能正确(出现数额错误,遗漏某项经济业务、重复登记经济业务、借贷方向错误情况时,不能断定记账肯定没有错误)。9、定义: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斔借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每一笔分录应包括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记账方向的符号,即借方或贷方、记录的金额这三个要素。10、会计分录的书写格式是:上借下贷,左右错开。11、定义: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会计凭证为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