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闭锁心理的原因对策分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83265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闭锁心理的原因对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生闭锁心理的原因对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生闭锁心理的原因对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生闭锁心理的原因对策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生闭锁心理的原因对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闭锁心理的原因对策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初中生闭锁心理的原因对策分析(吴小翠 南宁市青秀区仙葫学校)【摘要】:初中生处于人生当中一个特殊发展时期, 他们生理成熟在先,心理成熟在后,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比较幼稚,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来应对生理成熟产生的种种变化和疑惑,呈现出沉默、静思、独处、烦躁不安等闭锁心理,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易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根据当前初中生所处的社会、学校、家庭等成长环境的变化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研究、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寻求有效对策,对其加以教育引导,这是每一位教育者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全面的现代化人才

2、的要求。【关键词】:闭锁心理 教育引导 对策 所谓“闭锁心理 ”,是指学生由于某种思想误区或心理偏差,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自我封闭,不愿外露,从而对教育者的教育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态度或逃避行为。初中生在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的形态、功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性机能的成熟,更会引起心理上一系列变化。初中生的闭锁心理现象是青春期的的主要表现之一。一、初中生闭锁心理的特征和表现闭锁心理表现为: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流,内心的矛盾不外露,当困难和矛盾无法解决时,表现出焦虑、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喜欢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空间里,却又渴求亲情友情人际关系,幻想别人能主动接近关心他们,他们要求对方无条件地开放和

3、接纳,自己却不愿走出自我,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作出相应的反应,以至于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他们认为自己的 QQ、短信、电话,邮件不论内容如何,都有权保密,不可侵犯;对父母、师长的言行常感到无所谓或是厌烦,对他们的管教抵触强烈,喜欢我行我素;遇到到问题,经常采用独自思考寻求解决的方式;常有莫名的孤寂和烦躁感,情绪波动大;渴望交友,但又很难找到挚友。二、初中生闭锁心理产生的原因初中生闭锁心理的产生,既有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在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的因素。(一)青春期心理困扰美国心理学家贺林沃思把人在 11-15 岁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 ,初中生正处于这一心2理发展的矛盾期。1成人感增强。初中生正处于

4、青春发育期,身体迅速发育,生理上渐趋成熟,他们感到自己与成人的距离在迅速拉近,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他们渴望摆脱成人管東,要求独立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自主选择生活、娱乐方式,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荣誉和地位。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上尚未成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由于思想、行为的幼稚而遭受挫折,甚至处处碰壁,强烈的“ 自尊心” 又迫使他们不愿承认失败,将挫折、失败的痛苦掩藏在心底而不向老师、家长坦露,久而久之就产生闭锁心理。2自我认识偏差。青春期心理的发展,使中学生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制约,他们的自我认识往往会出现过低或过高的偏差。他们有的深怕被人取

5、笑,不愿别人了解自己,有的清高,对别人不屑一顾,不愿倾吐内心的秘密,觉得孤独无助,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倾向不断强化,就形成闭锁心理。3心理脆弱。青春期的中学生,自尊心虽强,但内心较为脆弱,特别是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很怕被别人看不起,或被别人所刺伤,于是把自己禁锢起来。还有些是出于防御心理,故作清高、冷漠,瞧不起人,使自己显得气势凌人,其实内心很脆弱;一旦别人真的不理他们时,他们又认为自尊心受得了伤害,因而越发与别人格格不入,结果使自己陷入孤独、寂寞、抑郁之中,引发自我封闭。4人际关系不协调。青春期学生强烈渴望与人交往,不仅想交往得多,还想交往得深,但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体观念和合作意

6、识不强,他们想得到理解,而自己又不能理解别人,因而常常心理不平衡,感到孤独、寂寞,进而发展为性情孤僻,出现闭锁倾向。(二)教育方式不当1家庭教育不当引发学生闭锁心理。(1) “中国式父母”管束过严。尽管每个家长都经历过青春期,可时过境迁,不少家长已忽视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还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对他们从头管到脚,从里管到外,不符合父母要求的动辄大声斥责,甚至打骂,导致他们幼稚的心理难以承受,产生敢怒不敢言、不安、自责、苦闷、烦躁、胆怯、孤独等心理,久而久之他们也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开始自我封闭。(2) “放任式”父母管束不足。在留守子女身上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孩子自小与祖父母生活,到了上学年龄

7、,父母亲又把他们交予学校,由老师帮他们教育。一些农村的家长不懂的教育孩子,平常也很少与子女交流沟通,引发学生的自我封闭心理。2学校教育方式不合理引发闭锁心理。一是师生矛盾处理不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3自意识不断强化,就会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多、加深并且表面化、细化,如果教师处理矛盾的方式不够妥当,有矛盾只一味责怪学生,大加训斥,或当众批评,或叫去办公室教育,要不就抬出政教处以示警戒,更要紧的电话通知家长等等,这些都可能引发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致使师生出现沟通障碍,学生拒绝跟教师沟通和同学交流。二是学校教育不公平。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同学嫌弃,班主任不关心,科任教师不关注,学校不重视,加剧问题学

8、生的悲观、自暴自弃,自我封闭心理。(三)社会环境污染。 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社会环境也急剧变化,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也有极大变化,一部分学生包括成绩很好的在内,都无法抵制网络和游戏的诱惑,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辨别是非能力,以至于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变得沉默、孤僻、精神恍惚,不愿与人交流,甚至这种自我封闭会引发悲观弃世之心,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四、调节和防治初中生闭锁心理的有效对策初中生涉世浅,经验少,社会适应能力差,受挫易恼,产生闭锁心理倾向或患自闭症得不到及时疏导,便会积郁成疾,发生身心、性格改变,产生精神障碍。因此,帮助他

9、们预防或走入闭锁心理,使他们成功度过青春期,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寻求有效对策。(一)学校方面1教师要提高自身亲和力。无论学习或是生活,教师应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单亲学生、留守学生、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教师更应倾注特别的爱,放下长辈架子,使之感受到亲和关怀。这样他们就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可亲、可倾又可信的人,教育和引导的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教师特殊关爱问题学生。对于问题学生要进行认真的分析,不挖苦、讽刺和当众训斥。在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加强观察,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开启他们闭锁的心灵。3、对于部分不善言辞的学生,教师可让学生写周记的方式与他

10、们沟通,让他们吐露自己的心声,对身边或社会上人和事进行剖析,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等,教师可对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方面给予鼓励,对不足之处提出希望,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如通过4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引导: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短信、电话、QQ、纸条,知心信箱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5、和家长沟通,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

11、产生闭锁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取得与家长的联系,要让家长明白,学生的闭锁心理问题不等同于一般的学习问题、纪律问题,更不可采用粗暴的方式解决。要共同分析、研究,找准成因,对症下药,通过与家长的合力来消除学生的闭锁心理。6、学校开展广泛有益的集体活动。通过开展积极、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学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锻炼。如主题班会、辩论会,学生经验交流会等,或开展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组织野炊、秋游等,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集体带来的成长乐趣,扭转产生心理闭锁的倾向。(二)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

12、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其次: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第三,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第四,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第五,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第六,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三)社会教育方面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禁止对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开放“三室一厅 ”。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参考资料: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 年版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 , 教育与管理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