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831267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019年6月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第I卷(共76分)注意事项第I卷共38题,每小题2分,共76分。1.武王伐纣的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辉煌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认同周朝是因为周朝A.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B. 实现了优待商族后裔C. 强化了国家认同感D. 巩固了王位世袭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达对灭掉他

2、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宗法制等措施强化了家国认同感,从而使孔子认同周朝,故C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的,排除A;B项包含在C项之中,排除B;王位世袭制与孔子认同周朝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48年,楚司马苏掩奉命整治军赋,他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做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然后依据收入确定军赋的数额。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 土地国有制度遭到破坏B. 人们已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C. 国家专营思想开始出现D. 诸侯争霸推动各国变法开展【答案】B【解析】【

3、详解】根据材料“他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做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可得出人们已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的破坏,排除A。材料只是体现测量中运用到数学,无法体现国家专营,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各国的变法,排除D。3.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个体小家庭(一夫一妻)的出现,使“敬宗法

4、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A正确。材料中的“敬宗之道”是社会观念,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对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由材料“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可知商鞅变法的小家庭措施使传统“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4.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朝汉初A. 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 经济政策摇摆不定C. 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 致富成为社会时尚【答案】A【

5、解析】【详解】材料中“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这是为了稳定刚建立的汉政权;材料中“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即松弛了对商人的法律、赋税,“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说明汉统治者的政策促使汉的经济发展。综上分析可知,汉初统治者的政策是以稳定与发展为要务的。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政策摇摆不定,排除;C项,重本抑末政策失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致富成为社会时尚的结论,排除。5.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阶段出土器物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

6、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西汉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背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铁钱,已占绝对优势。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克推断,汉代A. 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 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 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所示的是滇池地区汉代墓葬随葬品中中原特色的器物增加,而本地特色器物减少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知,当时西南地区同中原经济文化交

7、往加强,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向西南地区传播,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故A正确;西南地区在秦朝就已经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排除B;从材料中不能推断铁器主要依靠输入还是本地仿制生产,排除C;仅从使用生产工具这一点,不能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有效巩固,排除D。6.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A. 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 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C. 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 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甲骨文中的状如竹丁、木楔;钉帽形状;金属质地”可知体现的是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反映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甲骨文中的丁字并不繁琐

8、,A选项排除。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书法艺术,D选项排除。7.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A. 宗法意识的淡薄B. 考试入仕的开始C.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D. 特权垄断的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墓志署名由魏晋南北朝时的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转变为唐代官衔,这说明门阀士族势力的逐渐衰落,特权垄断亦受削弱,故D项正确。题目强调的是墓志署名内容的变化,而不是宗法意识的淡薄,故A项错误。考试入仕从隋朝开始,而不是唐代,故B项错误。三省六

9、部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所以选D。8.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B. 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C.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D. 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答案】A【解析】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错误;

10、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也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结论,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9.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昊道子的宗教画A. 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 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 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朝吴道子

11、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以得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改造,不是注重外来风格,A不正确;C与材料表述不符;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较多,吴道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得出其能代表唐代的绘画成就的结论,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唐代绘画,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按材料主旨进行选择。10.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

12、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导致大量农村市场和中小城市的产生,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商品化,故答案为C项。唐朝时期我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D项夸大其词,与史实不符,排除。11.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A. 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B. 乡约具有道

13、德教化的功能C. 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D. 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宋代吕氏乡约注重道德、礼俗和互助。这说明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有体现儒家重德,没有体现道家思想特点,也没有体现佛教教义,A项排除;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不能得出成熟结论。C项排除;乡约可以规范宗族子弟,是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D项排除。12.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东晋南朝时期,他杰出军事才能被塑造出来;唐末,诸葛亮从“名士”变成“名将”,后又变成了“智将”;宋元时

14、期,诸葛亮被塑造成了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半人半仙”形象。诸葛亮军事才能不断被强化表明A. 时代变迁导致人物形象远离史实B. 人物形象被赋予特定的时代标签C. 文学作品为适应民众口味而虚构D. 主流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从三国到宋元时期,诸葛亮军事才能不断被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唐末、宋元时期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导致诸葛亮不同的形象出现,故B正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并不总是远离史实,故A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适应民众口味的需要,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主流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而是说明诸葛亮不同的形象适应了不同的时代,故D错误。13.建炎以来

15、朝野杂记营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A. 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 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的农业政策。依据材料“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结合所学可知,南宋“营田”的实行使流亡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并未缓解土地兼并;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商品经济;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并未体现税收政策的改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 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