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初探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80141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初探(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初探何侠斋内容提要: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它收集并保存了一大批元、明著名书法家的真迹。这些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其手迹被收入晴山堂法帖的有:杨维桢、宋广、宋克、沈度、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米万锺、张瑞图、黄道周等。 (2)它还收集并保存了一批元明大文学家、大画家和著名的政治人物的真迹。这些人在书法方面的名气被其他方面的名气所掩盖,但是其书法的成就也相当高。比如,倪瓒,是我国元代最杰出的四大画家之一,其书法的造诣也相当高。又如,宋濂,是明初杰出的文学家,文章写得极好,他的书法也很可观。 (3)由于法帖是以书写者的真迹直接勾摹上石,又请碑

2、刻高手镌刻而成的,所以它比较好地保存了书法作品的原貌,能看出书家的精神,因此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本文通过晴山堂法帖的内容,具体地分析其包含的书法价值。关键词:晴山堂法帖 书法 价值今年五月笔者专程赴江阴郊区的徐霞客故居,瞻仰了名闻遐迩的“晴山堂”碑刻群,亲身感受到晴山堂法帖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现将此后的研究成果奉献出来,供学界同仁分享。晴山堂法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为庆祝母亲八十大寿汇刻的。其初衷是为了彰显徐氏家族历代创造的荣耀,故帖中涉及的内容有:徐霞客第九世祖徐麒以白衣应诏,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功成身退,时人高之;第十世祖徐忞家称素封,不以财富炫耀,隐迹农村,诗书自娱,出谷赈灾,

3、进鞍马助边,时人赞之;第十一世祖徐颐以重金延请四方名士为子孙授业,问津科举,角逐科场,一搏金榜题名,时人咏之;第十二世祖徐元献、第十三世祖徐经,皆能文好学,弱冠中举,英年夭亡,时人惜之;最后是第十七世的徐霞客为庆母寿,以秋圃晨机图为中心,广请四方名士的题咏之作。 晴山堂法帖汇集了明代二六三年间,由八十八位诗文书法大家用隶、楷、行、草书为徐霞客及其先世所题赠的九十四篇诗文墨迹。徐霞客在旅游的同时用了十三年时间收集整理后,请梁溪何世太摹勒上石,藏于晴山堂内。由于其收罗范围较广,作者层次较高,刊刻工艺较精,结果,出乎汇刻者的初衷,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内涵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晴山堂法帖的书法价值主要体现在

4、三个方面:首先,它收集并保存了一大批元、明著名书法家的真迹。这些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其手迹被收入晴山堂法帖的有:杨维桢、宋广、宋克、沈度、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米万锺、张瑞图、黄道周等。其次,它还收集并保存了一批元明大文学家、大画家和著名的政治人物的真迹。这些人在书法方面的名气被其他方面的名气所掩盖,但是其书法的成就也相当高。比如,倪瓒,是我国元代最杰出的四大画家之一,其书法颇有造诣。又如,宋濂,是明初杰出的文学家,文章写得极好,他的书法也很可观。第三,由于法帖是以书写者的真迹直接勾摹上石,又请碑刻高手镌刻而成的,所以它比较好地保存了书法作品的原貌,能看出书家的精神,因此具有

5、极高的书法价值。它不像同时期有些刻帖辗转翻刻,原作的精神面貌荡然无存。以下,我们通过晴山堂法帖的内容,具体地分析其包含的书法价值:一、杨维桢诗题倪云林本中书室图小凤遐飞碧玉京杨维桢(1296 年1370 年)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浙江诸暨人。曾考取进士,修过宋、辽、金史。元末农民起义时,避地富春山,徙钱塘,隐入江湖。后应松江同知顾逊之邀,入松江府学执教,与钱惟善、陆居仁、倪云林、顾瑛等隐士名流饮酒赋诗,醉后作书。杨维桢的书法主要是行草书和楷书。其行草多掺入章草笔法和结体,显然是受到其前辈书法家康里子山的影响,并远法汉晋时期的张芝、索靖。这一路字个性比较突出,也比较引人注目。他在楷书上也

6、下过很大功夫,曾刻意模仿唐代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 ,刚峭之态,一反元代所崇尚的魏晋风韵,走险绝之路,同样反映了他在书法上的创造精神。晴山堂法帖刊出的杨维桢书法,是杨配合好友倪云林创作的一幅本中书室图,为徐霞客的先祖徐本中书写的,为一帧小行楷,字数不多。但就在这不多的字数中,随处流露出他的鲜明个性,如第一行“与”写成了异体字, “云”上部的“雨” 右边有意扩展,造成不平衡。不过,比起他的个性特别鲜明的真镜庵募缘疏卷等名帖来,这一帧小行楷要志气平和得多。也许是应好友的约请,不便潦草吧。二、倪瓒诗题本中书室图问字惭荒老倪瓒(13061374 年) ,号云林子、云林生,世称倪云林,无锡人,山水画“元四家

7、 ”之一。他目睹元末官府腐败,社会动荡,家道中落,遂决定游走江湖,并于道、佛中寻求解脱。在长期漂泊的生涯中,他与张雨、黄公望、王蒙、杨维桢等隐逸文人名士相与往还,还结交了许多道士、和尚。倪云林工山水,后世将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论其书法,中岁以前书风比较挺拔,中岁以后转而渗入柔润。特别是楷中带行的小字,则越老越见苍润。后世对他的书法评价颇高,如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俗尘。 ”明徐渭云:“瓒书从隶入。辄在锺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晴山堂法帖所刊倪书有十四行,一百五十多字,开头为一首五言诗,其后为长跋,记述为徐本中起名字及绘“本中书室图” 的缘由。

8、字体为小行楷,写得风神潇洒,不拘一格,横画及撇、捺往往有意拉长,确实有晋人意蕴,还带有一点八分书的味道。三、宋濂诗送徐生文辞又睹古西京宋濂(1310 年1381 年)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四方学者称他为 “太史公”。他的跋鲜于枢杜甫行次昭陵诗卷提出了自己对书法的独特见解:“笔意圆而神韵胜”,认为只有中锋用笔,合乎法度的书法才能在神韵上胜人一筹。宋濂的书名历来被文名所掩,故书法

9、史上不见有宋濂书法的记载。晴山堂法帖所刊宋濂书法为七十岁以后所写,法度严谨而风神峻洁,书风清古,行笔又极其潇洒,是属于二王一路的行草书,落款前夹了两行行书,能看出受到赵孟頫和鲜于枢的影响,圆熟不及赵,但较赵字萧散,介于赵与鲜于之间,虽然是行草书,书写极端工整,不见草率马虎,始终受理性控制,因而难以充分体现个人面貌。这也许是书史上不著其名的原因之一吧。四、宋克诗送徐本中千岩月照使车行宋克(1327 年1387 年) ,字仲温、克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博习群书之余,喜习武广交,闭门研研韬略,学习兵书,期望在元末混乱之世一展抱负。但战乱中的宋克未能得志,于是闭门谢客,在书画中寻求寄托。宋克的

10、书法,从源头上说是取法魏晋,吴宽在跋宋仲温墨迹中写道:“其书出魏晋,深得锺、王之法,故笔墨精妙,而风度翩翩可爱。 ”从传承上说,则是元人书法的余绪,其脉络是:赵孟頫康里子山危素、饶介宋克。宋克最为擅长的书体是小楷、章草、狂草及狂草与章草的糅合体。宋克的章草源自赵孟頫又超过赵孟頫,达到了章草复苏以来的最高水平。他以章草糅入狂草而创造了一种个性鲜明的书风。他的小楷则远离赵孟頫,直接出自锺、王,而更多的得之于钟繇,被清翁方纲推为“有明一代小楷第一” 。晴山堂法帖所载宋克书迹,仅为两行,加一个落款。是一首七绝,楷中带行,楷书字形较扁,类似钟繇。行书字形较长,类兰亭序 ,特别是其中的“是” 、 “每”、

11、 “过” 三字,可见其对古人法帖用功之深。五、沈度诗题退庵幽居俯寥廓沈度(1367 年1434 年)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成祖即位后,诏简能书者入翰林,沈度因此中选,并受到成祖的特别宠爱,凡金版玉册等必命其书,由此而名出诸士之右,一路升迁,成为“台阁体”的代表人物。直到弘治时,明孝宗仍然十分喜爱沈度笔迹,日临百字以自课,又令左右内侍书之。沈度书法在明前期百年不衰,帝王的喜爱和推重固然是主要原因,其本人的书法素养也不可忽视。沈度以楷书名世,传世的敬斋箴 、 李愿归盘谷序 、 自不弃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均为小楷书。其小楷净洁匀称,笔画工稳而姿态婉丽,虽亦能窥及唐代虞世南、元代赵孟頫小楷那种

12、平和简静的影子,但其气息近俗,与一般文人的清趣有别。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他为皇帝写字,必须要排除个人的情趣。晴山堂法帖汇集的沈度书迹,正是其代表性的书体小楷书。其用笔精到,结构秀丽,分行布白一丝不苟,确实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许这篇作品是私人之间的互相酬答,书写时精神比较放松,故而不像通常写“台阁体 ”那么拘谨,最后第二行的一个 “然”字,下面四点写成了一横,而且缩在了左下角,右下角留出大片空白,给了上面“犬”的一撇,别具一种趣味,但又与整篇书法的严谨规整协调得很好。这是一种超水平的发挥。六、文征明赞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 、 内翰徐公像赞文征明(1470 年1559 年) ,初名壁(晴山堂法帖目

13、录著为“文壁”) ,苏州人。少怀大志,但自二十六岁起,至五十三岁止,十赴应天府乡试,皆不中第。后由工部尚书李克诚推荐,经吏部考试之后授翰林院待诏。但他受不了官场恶浊之气,三次上疏乞归。嘉靖六年得归故里。从此不再做官,沉浸于翰墨之中,成为一名职业书画家。他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门四才子” 。以诗、书、画专长论,祝枝山之书、唐寅之画、徐祯卿之诗,皆在文征明之上,而独文征明三者兼善。文征明书法,并不追踪时人,而是从宋元上溯晋唐。他正、草、行、隶都下过很大功夫,最为人称道的是小楷。其小楷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结构严谨,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而且越老写得越好,九十岁时为他

14、人作墓志铭,书未竟,而“置笔端坐而逝”。晴山堂法帖收入的文征明书迹有两通,一是由李东阳撰写、文征明重书的徐君墓志铭,共四十五行,每行二十二字,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充分体现了他小楷功力。二是徐公像赞,为唐隶,写得十分工致,但缺少汉隶那种古朴感、金石气。七、祝允明赞中翰徐公赞祝允明(1460 年1526 年) ,号枝山,苏州人,从小受到祖父祝颢、外祖父徐有贞的熏陶,在书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青年时期又与唐寅、文征明等一批吴门才子相唱和,书画往来,评论题跋,沉浸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他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一直不顺。正德六年,他五十六岁时,与儿子一同赴京会试,儿子得中进士,而自己却名落孙山。后来虽然

15、做过短时间的小官,但最终以仕途失意转而醉心艺术。祝枝山的书风趋于两极化,一方面,他能写极醇古端严的小楷,魏晋风韵跃然纸上,特别是如钟繇宣示表一路的古朴风格,他写来得心应手,在宋元时代无人能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另一方面,他又能狂草,渲染大笔,泼墨淋漓,奔腾跳荡,尽情地发挥内心的郁勃之气,可以与历史上著名的狂草书家张旭、怀素、黄山谷比肩。晴山堂法帖收入的祝允明书迹为稍带行意的小楷,可以看出,虽然是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但其书法并不刻意求工,而是一种自然心态下的书写,标题之后的第一行开头二字“山立” 由于蘸墨较多,笔道就显得略粗些。一路写来,笔致粗粗细细,字体婀娜多姿,在保持楷书基本面貌的同时,很自

16、然地流露出一些行草书的意味,如正文第一行的“而” 字,两横并不平行,完全是兰亭序的写法。第二行的“何 ”字“可” 部草化了,第二行最后一字 “之”则完全是草书。这就比一味求工的“台阁体 ”格调高多了。八、张瑞图诗观秋圃晨机图种豆秋堂下张瑞图(1570 年1641 年) ,晋江人。为官期间正值魏忠贤宦官擅权,张瑞图因畏于权势投靠魏党,魏忠贤的生祠碑文,多出其手。魏党败后,张瑞图因同党入狱三年,后赎为民,返归故里,遂学佛求道,寄兴诗文书画。张瑞图的书风反叛于传统的温文尔雅之旨,强调激烈、尖锐的跳荡与冲突,抛弃历来被奉为书法戒律的“藏头护尾” ,以笔锋的大胆袒露和强烈的表现意识为后人一开眼界。他用笔最明显的特点是以偏侧之锋大翻大折,因而突出了横向的动态,一变历代书家以圆转取纵势的笔法。这不仅是单一的技巧变化,更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