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00092 上传时间:2020-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重庆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重庆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重庆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重庆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末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天的北半球_。因为过了冬至以后,太阳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也逐渐升高。在以北极星为时空坐标的古代,冬至是一个推算历年的重要天文点。因此,不仅历法的编订一定要考虑到冬至点,_。元朝,“太史院以冬至日进历”,此后市面上才有新历流行。冬至是时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此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

2、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_。2. 如果要进行主题为“寻求生命的光芒”的话剧演出,你作为编剧会将哪一部作品搬上舞台呢?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简要陈述理由。要求:概括原著内容,理由充分符合主题,不超过80字。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鲁叟乘桴:论语载,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奏乐:庄子载,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

3、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既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颈联借用了论语和庄子中的两个典故,言外之意是说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C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九死不恨”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全诗前半主要铺叙景色,融情入景,借景写情;后半议古论今,含而不露,寄意遥深。清代文学家纪昀点评:“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请你说说在诗歌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这种手法的?又毫无痕迹的表

4、达了什么?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_ , _ 。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_ , _ 。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为了不让苏武回去,提出了一个荒谬的条件是: _ , _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父宝,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

5、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 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

6、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会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 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

7、年七十余。 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 A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B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C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D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公车”为汉代官署名

8、,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 B“转”,意为“转任”。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与此同义,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 C“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 D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桓郁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关西孔子”。 B杨震拒绝任用李常侍兄及皇后兄所荐之亲信,但此

9、二亲信随即被司空刘授征召,很快又被破格提拔。 C延光三年春,顺帝东巡岱宗。杨震的属官高舒获得樊丰等人伪造下发的诏书,杨震就写成奏折,准备上奏。樊丰等人害怕事情败露,就一起诬陷杨震。 D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不阿权贵,因此遭遇奸人谗害,被遣之后,仍不改本色,最后饮鸩而死,令人扼腕。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如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45.0分)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

10、、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 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

11、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

12、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

13、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

14、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2018 年 03 月 14 日 07 版,作者刘焕明)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为维护国家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会根据自身实际决策并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所以经济很难趋同。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想要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攫取更

15、多利益。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文章从产生背景、本质、影响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D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 A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就能实现各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纸媒时代”到“微博微信”再到“视频、 H5、VR 全景”一大批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