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79167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市 2014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彩 侯门似海 荫凉(yn) 厚古薄今(b)B诤言 目光如炬 毗邻(p) 锲而不舍(qi)C赡养 暝思苦想 溯源(shu)度德量力(du)D戏谑 气冲宵汉 玄理(xun) 人影幢幢(zhung)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刚刚过去的 2013 年,央视主办的汉字听写比赛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_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_不需要声嘶力竭地歌唱,只要安安静静地书写。在这个节目开播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汉字听写热潮,甚

2、至催生了一大批“听写族”。小学课堂上常见的汉字听写为何能登上荧屏并引起强烈的反响_也许是因为它展示了汉字的书写魅力,关注了民族文化_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A:,?: B。;。C:;? D。,。: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 分)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吧,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鲁迅先生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

3、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它有关形象时,会出现某些倾向。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些倾向,不超过 50 个字。4以“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4 年 8 月 16 日在南京开幕。5 月 8 日是南京青奥会倒计时 100 天的日子,面对这个特殊的日子,你有什么想法呢?请你为 2014 年南京青奥倒计时百日写一则“青奥寄语”。要求:主题鲜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0 个字左右。(5 分)二、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欧阳修公讳育,字春卿。公为政简严。初,秦悼王葬汝

4、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公在襄城,每裁折之。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为害者而已。”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由是京师肃清。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公数言事,献计画。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皆以公言为不然。其后师久无功,

5、而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上顾公直,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

6、,皆不报。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其将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呼逆于路,惟恐后。其卒也,皆聚哭。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1)去其为害者而已(2)上顾公直(3)皆不报(4)皆欢呼逆于路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3 分)(2)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3 分)(3)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4 分)7请用“/”标出文中画浪线句的两处停顿。(

7、2 分)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8请简要概括吴育认为元昊不可诛灭的三点理由。(3 分)三、古诗词鉴赏(10 分)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卢纶(739 年799 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1)“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分)(2)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8、(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 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孟子鱼我所欲也) (3)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4)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5)朝搴阰之木兰兮,_。(屈原离骚)(6)不宜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7)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苏轼赤壁赋)(8)浊酒一杯家万里,_。(范仲淹渔家傲)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拜谒三苏园王剑冰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

9、,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 300 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

10、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

11、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

12、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三苏”来后 900 年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

13、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吃杯茶,吃杯茶吧(人民日报2013 年 10 月 14 日,有删改)11理解文章第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 分)12请赏析文章第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 分)1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对后世的影响。(6 分)14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 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对于批评家的希望鲁迅前两三年的书报上,关于文艺的大抵只有几篇创作(姑且这样说)和翻译,于是读者颇有批评

14、家出现的要求,现在批评家已经出现了,而且日见其多了。以文艺如此幼稚的时候,而批评家还要发掘美点,想扇起文艺的火焰来,那好意实在很可感。即不然,或则叹息现代作品的浅薄,那是望著作家更其深,或则叹息现代作品之没有血泪,那是怕著作界复归于轻佻。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试将粗浅的事来比罢,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

15、的没有“嗜痂之癖”,没有喝醉了酒,没有害着热病,舌苔厚到二三分。我对于文艺批评家的希望却还要小。我不敢望他们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先将自己的精神来解剖裁判一回,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因为这事情是颇不容易的。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尸体解剖和戮尸的区别,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猫和老虎的区别,老虎和番菜馆的区别更进一步,则批评以英美的老先生学说为主,自然是悉听尊便的,但尤希望知道世界上不止英美两国;看不起托尔斯泰,自然也自由的,但尤希望先调查一点他的行实,真看过几本他所做的书。还有几位批评家,当批评译本的时候,往往诋为不足齿数的劳力,而怪他何不去创作。创作之可尊,想来翻译家该是知道的,然而他竟止于翻译者,一定因为他只能翻译,或者偏爱翻译的缘故。所以批评家若不就事论事,而说些应当去如此如彼,是溢出于事权以外的事,因为这类言语,是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现在还将厨子来比,则吃菜的只要说出品味如何就尽够,苦于此之外,又怪他何以不去做裁缝或造房子,那是无论怎样的呆厨子,也难免要说这位客官是痰迷心窍的了。(选自热风)【注】“嗜痂之癖”:病态的、反常的嗜好。“放诸四夷”:放逐到边远的地方。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