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2)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787388 上传时间:2020-0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9分)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联系起来考察,以朱光潜为代表。他的诗论主要从社会学、哲学、艺术史、文艺心理学、音韵学等方面来建构他的诗歌美学体系。他谈到了诗的起源、谐隐、境界、表现、节奏、声韵,诗与散文,诗与画等一系列诗学命题。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是其主要论题之一。他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本是混合的,韵和顿对新诗很重要。这就比那些纯粹从朗诵的角度去谈朗诵诗的言论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也更富启迪作用。与诗歌音乐性密切相关的是诗歌的本质性问题。他说:“诗的境界是情

2、趣与意象的融合。”当时不少抗战诗类似政治标语口号,一味发展新诗的叙事功能,诗歌抒情这一本质性特征严重匮乏。所以,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结合起来研究,不但取得了纠正时弊的效用,而且使新诗大众化深入到新诗本体论层次。总之,朱光潜的诗论对于新诗的文体和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现代化联系起来研究,这以朱自清为代表。他的新诗杂话就是讲“新诗的现代化”。他考察了新诗从“五四运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的路向,得出了新诗从说理向抒情发展的结论。其实,到了抗战时期,叙事性已经成为新诗主要的美学追求。他认为新诗要向外国诗歌形式学习,新诗不必取法歌谣,但不妨取法于歌谣。这种谨

3、慎对待新诗向民间诗歌学习的态度,可以看出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开放而又犹豫的心态。也就是说,朱自清没有因为新诗的现代化而去否弃新诗的大众化。同时,朱自清还从内容上肯定了格律诗派、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为扩大诗的感觉天地所做出的贡献。也就是说,朱自清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研究新诗现代化的。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西方文学资源结合起来探讨,这以李广田为代表。李广田的诗论属于印象主义式诗歌理论批评。他最有名的诗论专著是诗的艺术。他声明自己的基本诗观“我以为那最好的作品应当是内容与形式的一致”。这就是他所说的诗的精髓,在承认新诗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突出了形式对新诗尤为重要的地位。他所谓的

4、新诗形式,指的是作品技巧,即章法、句法、声韵、格式、用字等。当然,这并非形式主义的纯技巧论。他主张的是那种“有意味的形式”。他的观点也是对当时诗歌过分注重内容而轻视形式的反拨与校正。正是用这样的评价尺度,他充分肯定了卞之琳的十年诗草在“格法与韵法”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巧,也充分肯定了冯至的十四行集,说冯至的十四行诗像一个水瓶,可以给那无形的水一个定形;像一面风旗,可以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是诗人给自己的“思,想”所设的水瓶与风旗。(摘编自杨四平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新诗评论与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论以大众化、音乐性、抒情性为研究新诗的角度,对新诗的文

5、体和美学建设意义重大。B. 李广田认为“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是诗歌的精髓,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称为“最好的作品”。C.“不必”又“不妨”取法歌谣,体现了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的矛盾心态。D. 针对新诗创作所出现的政治标语口号的倾向,朱光潜在诗论中进行了严肃批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以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李广田的诗的艺术为论据,阐述了他们研究新诗大众化所体现出的各自的特点。B. 文章层次清晰:整体上运用并列式结构,同时每一段都运用“总一分-总”结构。 C.文章以一些似政治标语口号的抗战类诗的缺点为例,论述了朱光潜从音乐性角度研究新诗的优

6、点,使论述更具说服力。D. 文章材料翔实,既有直接引用,如“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又有间接转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朱自清认为“说理一抒情一叙事”是新诗从“五四运动”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发展走向。B. 李广田特别强调内容对新诗的重要性,这是对当时诗歌过分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校正。C. 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缺失了抒情性,朱光潜的研究对这一弊端起到了纠正的作用。D.在卞之琳的眼里,冯至的十四行诗是诗人给自己的“思,想”所设的水瓶与风旗。(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共15分)手艺孙如静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

7、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暗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

8、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再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的、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用补好的盘子舀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子说

9、“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一阵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小摊上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

10、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儿。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的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的补锅小摊又开张了。原以为一切恢复了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又被老罗头听到了。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阵急火攻心,老罗彻底倒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一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1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详实、细腻,这既表明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B.听了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老罗头心有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自己的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状。C. 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的闲聊,老罗头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小说借此表明了人言可畏。D. 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在他的小摊前停留,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表明了时代变迁的必然。5.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6分)6.小说以“手艺”为题有什么好处?请

12、结合全文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12分)材料一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3、。(节选自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材料二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

14、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材料三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教至上”为原则,认为硏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得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硏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

15、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因城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泳,就要在水中练习”。(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7、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是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B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而“研学旅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C“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会背离活动的初衷。D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研学旅行的推进普及很可能也需要较长的历程。8、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政府很重视推进研学旅行。B.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C.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好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