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清华大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786850 上传时间:2020-0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清华大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京市清华大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京市清华大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京市清华大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京市清华大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清华大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清华大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清华大学2020届高三历史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本试卷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A.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C.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 D.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25.汉代存在着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今文经学认为六经为孔子本人所作,治学倾向于阐发微言大义

2、,古文经学认为孔子“述而不作”“六经皆史”,倾向于研究六经本意。今古文经学之争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持续了200年之久。古文经学之争说明A.百家争鸣得以恢复 B.董仲舒新儒学排斥今文经学C.三教融合已现前奏 D.儒学地位的确立是重要诱因26.在唐代,中书省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五花判事”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旨在避免决策失误C.加大了分化相权力度 D.推进监察制度发展27.明代东林书院刻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认为:“官辇毂

3、,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这反映了明代A.知识分子深受政治压迫 B.八股取士日益束缚思想C.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观28.蒋廷黻先生说:“我们近代对付西洋的方法不外采用西洋枪炮及雇用西洋的军人。西人近代对付我们不外学我们疏通衙门的秘诀,且雇用汉人替他们跑衙门。”中西方的这些做法A.有利于推进中国近代化 B.淡化了近代中国的屈辱C.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差异 D.阻碍了西方的侵略步伐29.下图是1937年中国工业产品自给率,据图6可知(注:自给率:产量占消费量的比重)A.重工业产品外给现象突出 B.自然经济抵制作用明显C.国民经济建

4、设运动效果显著 D.民族资本主义畸形发展30.1903年梁启超到美国转了一圈,发现先前推崇的美国政治不过是纸面上的概念和主观想象,真实的美国政治则令他大失所望;1950年钱穆在论中国传统政治中批评某些近代中国学者,常把西洋现成名词硬装进中国,并不是实事求是;这反映了近代仁人志士A.向西方学习程度在不断加深 B.逐步消除全盘西化认识C.文化自卑心理源于被动挨打 D.探索救国道路的复杂性31.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A.城市经济改革开始实施 B.市场经济模式

5、初步形成C.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改革 D.单一经济结构有所变化32.有学者评价荷马最引人注目的成功在于他对伟大众神的描绘:他们坐在奥林匹斯山上,注视着特洛伊的战斗。就如同一场垒球赛里的观众,他们总是乱哄哄的,小气、满口谎言,却又光彩夺目。简言之,他们就是人类。这表明古希腊A.文学成就辉煌灿烂 B.强调人神互通C.人文精神色彩浓厚 D.重视神的作用33.下表是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这说明工业革命A.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B.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C.促使中等阶级的崛起 D.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34.古代世界的人们认为“当你拥有完美的躯体时,你的内心也

6、是完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知道精神与肉体不可能天然地统一,更加注重个体人性的光芒,于是“当你拥有完美的躯体时,你还需要拥有完美的内心”成为当时“理想人”的标准。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B.中世纪传统艺术被抛弃C.人们宗教信仰的改变 D.教权被世俗政权所取代35.一战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复杂而艰难的时代,精神生活经历了一场危机突出表现为消极主义,惶惶不安并着迷于各种非理性力量。下列作品能反映这一时代精神的是A.等待戈多 B.悲惨世界 C.西风颂 D.战争与和平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7、(一)必考题:共135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之一。16世纪早期以前,中国瓷器主要由官方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欧洲人只能从土耳其、伊朗等地将中式瓷器带回本国。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利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6世纪17世纪早期的瓷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18世纪晚期,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船舶停靠时间的限制等因素,促进了广州瓷器加工行业不断的标准化和快捷化,由此出现一种绘制着各种现成装饰图案的模本瓷器,方便客户挑选。中国瓷器的输出,引发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仿制风潮,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制陶业水平。葡萄牙里斯本桑托

8、斯王宫的棱锥形天花板就是根据一件万历年间的瓷盘纹样来装饰的。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马敏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由“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看中西技术和文化交流材料二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开始出现转型。随着机器在瓷器生产中的应用,光绪末年,福建宝华制瓷作坊改名为福建宝华制瓷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瓷业公司。随后一年间,又成立了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庆、成都等地也

9、创办了瓷业公司: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瓷业公司更是多达100多家。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这些学校往往和瓷业公司相伴共生。彭择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制瓷业的新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13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的中西差距拉大,而创造了欧洲全新发展道路的是六个特殊因素的组合:A一系列新发现促使欧洲人质疑并最终抛弃了古典思想和宗教文本的权威知识B把实验科学和数学研究相结合来研究自然世界C培

10、根关于证据、论证和科学目的思想的注入D由仪器所推动的实验和观测方法的发展E宽容和多元性的社会,而非全体顺从和政府强加的正统性,以及英国国教时新科学的支持;1689年的宽容法案F企业家的资助,以及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与手艺工人之间紧密的社会关系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阅读上述材料,评析材料中的某一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论点,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乾德二年,宋太祖“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

11、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招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自此,地方的募兵必须以中央诏令为准,严格禁止高级将领在军中私自招募亲兵卫队。后在平定江南过程中,陆续下达诏令,释放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并遗散征自民众的乡兵。规定凡是不“情愿”入伍的,即使已经被强制为兵,也得改正。对在募兵制度下特有的士兵们养家糊口的正当要求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规定地方部队中的精锐“壮勇”被抽调至京师充禁军,“老”、“病”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其余既非“壮勇”,又不“老病”者则编入厢军。宋太祖对募兵制度进行的改革,为募兵制度在两宋以至后世长期居于古代兵役制度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范学辉变法与变意:宋太祖募兵

12、制度改革当议(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801988年在中东地区世界两大石油生产国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的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它是二战结束以来人类最残酷、最具破坏性的战争。美国采取“弱势均衡”外交政策以及必要的间接介入战争手段,以此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两伊战争本身加速了伊拉克社会的整合,产生了一种伊拉克民族国家认同模式,但给伊拉克带来巨额的债务、社会的动荡、民众生活水准的下降和中产阶级力量的式微与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伊朗在此过程中巩固了新生的

13、伊斯兰共和国。两伊战争使伊朗和伊拉克的实力大大削弱,有利于美国人质危机的解决和美国控制中东局势,战后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军事联系得到加强,且借两伊战争之机获取了在海湾地区建立基地的目的。两伊战争结束时,伊拉克军队已扩充至100万人,并拥有大批新式武器,伊拉克将数十亿美元用于扩充军备,成为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军事大国。冀开运、李丽娟美国与两伊战争关系解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发生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伊战争的影响。(8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公元3世纪,印度和中亚来华的僧人传译了大量的经典。但所译经文多有舛误,为求取真

14、经,在法显之前有史料记载的西行求法高僧,就有12人。法显(334420),公元399年,他以65岁的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历时14年,辗转近30个国家,行程5万里,先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国,游历了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经10部,近百万言的梵文写本。公元409年,法显离开印度,从多摩梨帝国(今加尔各答附近)海口乘商船,昼夜航行14日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根据记载,法显在斯里兰卡两年,求得多部佛教经典。公元413年,法显将这些经律,包括此前在印度取得的全部带回了中国,与佛陀跋陀(359429)等在建康(今南京)合作翻译,先后将大部分经律论译成了汉语。与此同时,还就自己求法的经历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佛国记。法显是我国第一位从陆路西行再由海路携佛经东归的取经者。摘编自成建华法显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与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显西行的历史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的贡献。(8分)-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