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722395 上传时间:2020-01-2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如果说郡县制之下的社会稳定性在于权力的集中以及基层社会中的宗族伦理治理方式,那么周天子治域下的分封制内在的稳定性在于A. 财富大小B. 血缘亲疏C. 等级秩序D. 权力高低【答案】C【解析】【详解】分封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划分等级的地方制度,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性取决于等级秩序,C正确;财富大小和权力高低不是周天子治域下的分封制内在的稳定性原因,A和D项错误;血缘亲疏是宗法制依据,B错误。【点睛】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贵族

2、统治集团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建立的;郡县制在

3、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示意图:3.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可期观念深

4、深影响后市,C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排除A。题干主旨是分封制的影响,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宗室借血缘分封造成反动,不是强化皇权,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关键词“封建有四次反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A. 反映皇帝独尊B. 加强思想控制C. 突显皇权至上D. 确立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并结合所学

5、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突显皇权至上,从而废除谥法,故C项正确;A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排除;BD项是加强皇权的具体措施,排除。【点睛】“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5.下图为中国某一朝代机构设置示意图。这样的制度设计A. 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特权地位B. 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 废除了秦朝以来的丞相制度D.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A选项,材料中的机构应该为元代行省制度,是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与贵族特权无关,故错误;B选项,表述不准确,早在秦朝的郡县制度就已经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体系,行省制度并非首创;C选项,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制度是明朝朱

6、元璋加强专制的举措而材料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不符合,故错误;D选项,行省制度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控制,适应了元朝疆域扩大的要求,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符合题意故正确。6.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 体现地域差异B. 严格等级出身C. 统一选拔标准D. 确保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的“王者无外,天下一家”、“不问东西南北之人”“惟材是择”可知,欧阳修主张科举制应该把选拔的标准定为一个,就是“惟材是择”,而不考虑地域、等级出身等,故选C而排除AB;题干没有说到他

7、这样主张的目的,设问要求回答其主张,故D不符合题意。7.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A.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B. 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C. 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D.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天子命勋旧大臣”可知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根据“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可知元朝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B项;题意主要反映了“至正十一年”以后行省的权力内容,无法说

8、明至正十一年以前行省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故排除C项;元代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与中央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故排除D项。8.“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材料中省略处应为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传统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因为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加强了

9、中央集权,D正确。A与血缘关系有关,故排除。察举制是直下而上,故排除B。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不在中央,故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9.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搭配正确的是A. 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 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C. 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 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选官用官制度主要有: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拔主要依据分别是: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故D正确,排除A、B、C。10.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

10、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依靠门第选官,被贵族把持,C正确;A是前秦时期;B是西汉时期;D是隋唐时期以后。11.“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余人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君主专制的强化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宰相制度的废除D. 内阁制度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A选项,明初宰相擅权威胁皇权,故导致明太祖废除宰相

11、制度权归六部以加强皇权,故正确;B选项,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涉及的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关皇权和专制,故错误;C选项,是现象而题中设问是本质,故错误;D选项,内阁确立于明成祖时期,故与知识不符错误。12.明弘治四年,邱浚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这说明A. 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B. 六部尚书的权力大为削弱C. 内阁地位已经高于六部D. 六部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邱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可知,内阁地位已经高于六部,C选项符合题意。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A

12、选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六部尚书的权力大为削弱,B选项排除。六部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说法错误,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不能统帅六部,无决策权,D选项排除。【点睛】明朝内阁是明朝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

13、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13.孟心史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 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B. 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C. 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D. 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宦官专权的原因是明朝废宰相之后的皇权加强,故皇权旁落不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废宰相之后设置了顾问机构内阁也增设了司礼太监,这都是加强皇权的举措,为此宦官地位上升,士大夫与之结交,故B选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宦官而非内阁,且内

14、阁只是顾问机构而非权力中枢,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主旨是宦官而非六部,且无法体现制约,故D选项错误。14.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别头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弥封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誊录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锁院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A. 参考人员多元B. 考试规定渐趋严密C. 选拔方式多样D.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答案】B【解析】“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以免考官认识笔迹”说明考试程序的规范和严密,B正确;人员不符合表格信息,A错误;选拔方式并不是多样化,仍然是科举考试,C错误;D中流于形

15、式说法错误。1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A. 有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B. 强化了君主专制C. 削弱了内阁的权力D. 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名臣贤相奉公守法”推断不出树立了官场廉政之风,故排除A。材料指出: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防止了大臣专权,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B;“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说明如果是内阁则权利属于大臣,题意与C项描述不符;材料中没有叙述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16.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这说明当时A. 清政府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