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知识)从资讯手段变迁看企业管理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709786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知识)从资讯手段变迁看企业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管理知识)从资讯手段变迁看企业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管理知识)从资讯手段变迁看企业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管理知识)从资讯手段变迁看企业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管理知识)从资讯手段变迁看企业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知识)从资讯手段变迁看企业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知识)从资讯手段变迁看企业管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资讯手段变迁看企业管理从资讯手段变迁看企业管理 本文摘要:文章以MRPII/ERP/系统管理软件的变迁为主线,通过软件的功能定位来看各期企业管理的要求和侧重,依此与大家分享管理思路对资讯技术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体现了资讯技术对管理需求实现的强大支持作用,拉进了理论管理和现实管理的距离。 工业经济时代MRP、MRPII的应用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制造业。工业经济时代竞争的特点就是产品生产成本上的竞争,规模化大生产(Mass Production)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式。所有企业无一例外地追求着基本相似的营运目标,即如何实现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以期实现企业

2、利润最大化。在规模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机械动力的应用实现了的生产作业的自动化,使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因此引起了生产管理对专业化分工的要求 ,因此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成为该时期制造业的管理目标。但生产率的提高引起了劳资双方的矛盾。素有管理科学之父之称的弗雷德里克泰勒把生产率看作取得较高工资和较高利润的保证,他相信,应用科学方法来代替按惯例和凭经验办事的方法,可以不必多费人们更多的精力和努力,便能取得这样的生产率。其著名的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但是科学管理的管理内容日益复杂化,并且日益专业化的分工将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划分成了若干个子过程,因此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系

3、统化协同运做的能力,后来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亨利。法约尔的现代经营管理理论、雨果。芒斯特伯格和马克斯。韦伯等的行为科学及切斯特。巴纳德的系统理论等的现代管理理论分别从各个角度提出了提高运营效率的管理思路。但由于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生产给制造业带来了许多管理理论难以解决困难,主要表现在: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不能准时供应或供应不足;零部件生产不配套,且积压严重;产品生产周期过长和难以控制,劳动生产率下降;资金积压严重,周转期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使得企业经营计划难以适应。总之,降低成本的主要矛盾就是库存积压与短缺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只能依靠管理技术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关键

4、问题,1957年,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APICS)成立,开始进行生产与库存控制方面的研究与理论传播。随着六十年代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开始,第一套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软件面世并应用于企业物料管理工作中。在七十年代,人们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把生产能力作业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中,同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加入来自车间,供应商和计划人员的反馈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计划的平衡调整,从而使生产过程中物料需求的管理形成一个统一的闭环系统,这就是由早期的MRP发展而来的闭环式MRP,闭环式MRP将物料需求按周甚至按天进行分解,使

5、得MRP成为一个实时的集物流和信息流的计划系统和工具,而不仅仅是一个订货系统,这是企业运营管理重大发展。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只要主生产计划真正制订好,那么闭环MRP系统就能够很好运行。但对企业管理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提高企业的利润除了靠改善生产管理外,资金的运营管理也是企业很重要的利润来源。因此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资金流的管理问题成了许多企业面临的新问题。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财会人员另行管理的,但这就造成了数据的滞后和重复录入与存贮,甚至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并且企业规模的扩大,财务管理的风险也加大,如应收、应付帐款的管理控制问题,因此想通过提高资金计划的有

6、效性来提高运营效率,于是人们想到,应该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去掉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减少数据间的不一致性现象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管理,要求把财务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整体,这使得闭环MRP向MRP II前进了一大步。最终,在八十年代,人们把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工程技术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并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英文缩写还是MRP,为了区别物料需求计划系统(亦缩写为MRP)而记为MRP II。MRP II可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地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

7、、降低成本,但它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它最显著的效果是通过减少库存量和减少物料短缺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根据权威机构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 APICS(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的统计表明:企业在使用了MRP管理之后,(1)改善了库存管理,如库存资金占用降低了1540,资金周转次数提高了50200,库存盘点误差率降低到12,短缺件减少了6080,大大改善了库存的资金占用情况和生产供货情况;(2)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加班工作量减少了1030,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15,按期交货率达到9098;(3)有效地降

8、低了生产成本,如采购费用降低了5左右、成本下降了712、利润增加了510,等等。一时间,MRPII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在八十年代初中期被欧、美国家的企业普遍看好并争相采用,也获得了应有的效益。 知识经济时代ERP的应用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那种 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九十年代后期,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IT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人类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实社会开始

9、发生革命性变化,企业竞争日益加剧,各路英雄纷纷献策,各种经营策略应有尽有,如营销理论4P、3C6C、企业能力的分析、核心竞争力理论等。经营模式的调整需要新的管理支持模式,企业越来越需要智能化的决策,因此管理学也越来越成为了一门集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信息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工程、系统的思路对管理研究的帮助越来越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都在延长自己的产品线,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同时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策略联盟经营思路的指导下,制造业企业一方面发现仅靠整合自己企业内部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而必须充分利用把经营过程的有关各方外部资源

10、,如供应商、客户、制造工厂、分销网络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使企业难以形成批量规,因此在一些企业中是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和批量生产两种情况并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制定计划。这使得许多制造业企业都感到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其次企业经营的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企业必须采取最后承诺制,即不到最后不下单,但这要求企业具有及快的反应速度。传统的MRPII已无法满足企业去借助一切外部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新一代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世的。ERP的系统设计综合考虑了以

11、上经营管理的需求,在原MRPII的基础上,整合了财务、分销、人资和工作流等内部资源的优化管理,提高了公司决策能力和决策质量,同时为公司间实现大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打下了基础。以期通过进一步整合外界资源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ERP究竟是如何进行管理调控的呢?即ERP的管理思想到底是什么呢?从ERP的系统设计上来看,ERP是在保留MRPII优化制造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了财务、分销、人资管理系统,使企业内部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均形成了闭环。管理思路上实现了从过去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下的局部优化到了过程管理下的整体优化的转变。从信息资源的共享方

12、面看,ERP通过业务流的设置,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如销售业务系统一旦出货,财务系统立刻就可以反馈应收帐款。这样很好地实现了实时准确的监控企业经营状况的目的,消除了企业决策支持数据的管理时差,有效地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速度。从以前的事后控制转变到了事前和事中的控制。资讯技术的应用使管理控制的理想状态趋向于现实。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看,ERP的应用使信息流的传递保持了完整性和及时性,消除了传递过程中造成的信息失真和信息漏斗现象,这一方面减少了管理者信息追踪的事务性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思考和创新,另一方面,减弱了信息不对等带来的决策误差,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速度。回顾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工业

13、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粗放型的管理阶段,管理的基本点是机器设备和劳动力,目的是实现人与物的结合以节省物力和人力的消耗,推进企业规模的扩张、数量的增长。由于当时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工资低廉,因而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对物的管理;第二阶段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工资成本提高,为了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根据他的分工制理论,把生产过程细化为许多单个非技术性的操作,并制定了工时定额,这样就将基于物力的管理转向了基于人力的管理,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目的还是为了通过规模效益来实现企业利润。第三阶段是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企业管理加入了以信息为主的管理模式。信息成了企业可利用的除资本、劳动外的第三大资源,因此现在的管理重点从人的劳动量管理转移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出现了知识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