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页)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84209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发展战略)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发展战略)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发展战略)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发展战略)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扬州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69页)(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网(http:/) 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扬州城市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广陵城曾经的繁荣与辉煌仍记忆犹新;广陵人莫大的理想与期望乃交相辉映;广陵区无限的生机与曙光正喷薄孕育。煙花 明月 古風 今韻扬 州 城 市 广 陵 区 域 发 展 战 略 规 划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政府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OO二年十月项目名称: 扬州城市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委 托 方: 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政府承 担 方: 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总指导:范朝礼 客座研究员项目负责人:陈 雯 研究员张京祥 博士、副教授项目参加人:周诚君

2、博士研究生罗震东 博士研究生向俊波 博士研究生顾人和 副研究员朱红云 博士研究生高春亮 博士研究生程同升 硕士研究生左文芳 硕士研究生李 艳 硕士研究生陈 璐 硕士研究生导 言公元二零零一年十月,金秋时节,扬州市委、市政府对市区行政区划再度进行调整,广陵区域面积由原来的26km2增加至67 km2 ,为广陵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嗣后不久,广陵区人民政府王玉新区长与我们多次磋商,希望我们研究制定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起初,考虑到广陵区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况且中国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城区系统地编制过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我们颇感为难。然而当我们面对广陵区委、区政府企望开展战略规划工作的决心,特

3、别是王玉新区长的再三恳求,我们已无法婉拒,同时也激起我们迎难而上、对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的探索热情和创新勇气,籍于此我们接受了这一委托。是的,作为一个城区是否有必要研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不仅我们犹豫过,而且一些专家也持有异议。但是,当一个城区政府面对中心城市的大发展,面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拓展空间,面对城市、城乡结合部、乡村等多种区域形态,面对历史和人民交付的重大发展使命时,研究制定一个能够指导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无疑是具有尝试价值的。目 录第一篇 世纪追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一、透视多相坐标中的扬州中心城市21、纵轴观芜城沧桑2、横轴察名城机运3、以“名城”为原点的扬州中心城市功能

4、定位二、寻觅多重嵌套中的广陵区域 .7三、遴选广陵区域的竞争资源101、文化资源参与竞争的底气2、生态资源指点未来的根本四、亮出广陵区域的特色名片.141、积淀深厚的古城2、生态浸润的水土3、秀雅舒适的居境4、产业持续的新区五、择定广陵区域发展的战略路径.161、以融入中心城市为基点2、以整合空间资源为支点3、以凸显个性特色为亮点4、以培育市场环境为契点5、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焦点第二篇 时代省思:把握城市发展的难得际遇一、把脉区域发展的症结所在201、发展方向的错位2、有限主体的尴尬3、制度环境的约束4、产业基础的薄弱5、空间结构的断层6、传统文化的桎梏二、审视区域发展的机运所用241、区域空间

5、的拓展2、中心城市的呼唤3、社会心理的期望4、决策层面的共识5、初显端倪的先机第三篇 价值升华:打好区域竞争的两张王牌一、文化的灵动.291、几度兴衰的地域文化2、积淀深厚的性格禀赋3、独领风骚的时代精神二、生态的复归.361、探索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2、认清生态现状的潜在危机3、谋划切合人性的生态格局第四篇 经济支撑:彰显可持续产业的特质优势一、以全新理念打造可持续产业.411、“工业化情结”的反思2、桑榆与东隅的得失3、链接与集群的机巧4、无形与有形的对握二、以政府引导促发优势产业的扩张.431、商贸产业的定位2、旅游产业的突破3、房地产业的勃兴4、教育产业的嬗变5、绿色工业的引入6、生态农

6、业的传播三、产业链的延伸组织粘性空间.491、古城区产业链2、城东新区产业链3、湾头新区产业链第五篇 载体重构:呼应交相辉映的空间布局一、前瞻中心城市拓展的空间态势.521、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因与预测2、空间发展方向的调整与选取东延、西进、南优、北控二、确立广陵区域的空间发展目标与理念.551、空间发展目标2、空间发展理念三、勾勒区域空间重组的总体框架.561、区域发展的三大板块:空间、文化与生态的整合递进2、空间发展分区及建设管制3、规划预期的引导方式4、空间开发的时序比选5、空间景观的营建策略6、区划调整的策应预案第六篇 城市经营:攻克区域发展的运作难题一、发展与权力的悖论661、市区与城区

7、的权力分割2、政府与市场的力量权衡3、城区与城区的政策落差二、经营与模式的选择681、经营理念:资金导向转向功能导向2、有效模式: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3、经营对象:存量资源与增量资产4、经营体制:主动适应与制度创新第一篇 世纪追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江总书记对故乡扬州的殷切期望广陵,扬州的古称谓之一;原广陵区,地改市前的县级扬州市域;现广陵人,正宗扬州人的代表;广陵文化,亦即扬州文化。现今广陵区域是扬州中心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广陵区域必先研究扬州中心城市。扬州,接受过中国文化教育的人无不知晓。一座充满魅力的古老城市,风雨沧桑、几度沉浮;一座蕴藏生机的年轻城市,潜力无限、蓄势待

8、发。江泽民总书记满怀赤子之心对故乡扬州的殷切期望:“将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正是对扬州发展潜势与目标的战略性前瞻,也是我们对扬州城市广陵区域进行功能定位的基本立足之所在。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关键是要对城市区域有一个准确的功能定位,也就是在区域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确定研究地区的具体坐标和未来发展轨迹的过程,并以此作为该地区发展的依据和基础。一个科学的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必须要有宏观的视角、前瞻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和动态的时空观念;一个准确的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必然要着重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地区现状基础、地区潜在优势、宏观环境和未来发展对地区的客观要求。毫无疑问,进行广

9、陵区域的功能定位,首先要对扬州中心城市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基本的判断。一、透视多相坐标中的扬州中心城市1、纵轴观芜城沧桑九州分野示意图资料来源:柏杨,中国人史纲半信史时代古城历史天山汉墓博物馆纵观扬州,穿越2500年的时间隧道才能发现扬州建城的端点;而扬州之名,则早在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距今至少已有3000-4000年之久。然其最早的繁华始于汉代前期,那时的扬州已出现“即山铸钱,煮海为盐,歌吹沸天”的盛景。到了隋代南北大运河开通,扬州开始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重要港埠。唐代,扬州进入鼎盛时期,“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赋之所出,江淮居多”,时有

10、“扬一益(益州,今成都)二”之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四方豪商巨贾侨寄居者,不下数十万”等名句都映衬着当年的奢华富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等诗文已成为赞美扬州城华丽风情的千古绝唱。千年古运河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州是一座辉煌灿烂的华美之城,也是一座历经磨难的悲苦之城。南朝、宋代广陵曾连遭两次浩劫,遂有“千古伤心”的名篇芜城赋(鲍照),广陵因此而又称“芜城”1。最惨绝人寰的浩劫莫过于明末清初的“扬州十日”,当时的扬州几近成为一片废墟。

11、 沧桑之后,扬州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战争废墟中迅速崛起。在200年前的康乾盛世时期,扬州又成为漕运和盐运两大国脉所系的咽喉要地,“损益盈虚,动关国计”,乃中国东南部最重要的商贸大都会,并一跃而为当时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世界十大城市之一,荣居榜三。1980-2000年与苏南城市经济增长指数比较(1978为100)资料来源:江苏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扬州市1949-2000年的GDP(亿元)及占全省比重资料来源:江苏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扬州辉煌五十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清末以后,随着京浦铁路开通,运河逐渐衰弱,扬州也随之而一落千丈,从国际性大都市很快衰落为一个地方性城市。直至建国初,扬州几乎无工业

12、可言,只有规模有限的两爿半工厂,轻工业产值仅为2136万元2,仍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改革开放后,在周边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扬州对长江三角洲两次重大的发展机遇都未能很好把握:1980年代的乡镇企业发展,1990年代初开始的浦东开放开发及国际制造业转移。对于扬州而言,这样一个事实已经非常清晰:“不进则退”、“慢进亦退”。2、横轴察名城机运横看扬州,当时代车轮将饱经沧桑的扬州带进21世纪之时,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重又呈现在名城扬州面前。(1)从全球视野看:全球化已成为跨国公司主导战略经济全球化是被技术和贸易牵引着的高速列车,正在推动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正以更大的强度、更高的频率、更

13、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流动;国际产业在经历了以一般制造业转移为主导的阶段后,进入了制造业转移与服务贸易渗透并重的全新时期。传统城市竞争体系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正在由与行政级别、城市规模高度叠合的结构转向开放、多变、关联度更高的网络状结构。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系中,城市的功能和开放度将决定着是否能够成为高层次结点的关键因素。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性、选择性投资,正在促使一些新兴产业区的崛起。这些新产业区的发展,已突破“农-轻-重-服”的传统工业化演变规律,只要在世界分工体系中找准定位,往往有可能直接跃入制造业或服务业的较高发展阶段。随着生态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资源价值日益凸显。城市与区

14、域发展将逐步放弃以往那种忽视资源环境成本和代际价值的粗放增长方式,并代之以加强对城市与区域成长环境的价值评估,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更加显性化。(2)从中国视野看:长江三角洲空间重组的总体态势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资本和产业将更加看好中国这个全球最为安全和收益最高的区域,不仅是日、韩、台等资本大举向长江三角洲挺进,欧美等资本也开始在这带活跃起来。这一格局的演化将会影响和推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区域中心城市的传统产业加速向外梯度转移,支柱产业也加快溢出扩张,寻求配套。长江三角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倍受全球资本和产业的青睐。随着上海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作为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市其功能与规模都将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