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上传人:思无****9 文档编号:119679378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浅谈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浅谈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浅谈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浅谈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浅谈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浅谈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以文学家的故事和文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把语文丰富多彩的内容引人入胜地传达给学生,语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历史眼光,学习研究中外文学史,了解语文的时代特征,认识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学史教育,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如讲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可给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成就,他一生仕途坎坷,掉在新旧两党斗争的夹缝中,备受排斥和打击,多次被贬官流放,然而苏轼一生不怨天、不尤人、不消极、不沉沦,对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学家。这样介绍既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还培养

2、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中,他们才能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种和谐的教学气氛,必须要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作基础,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双方积极主动配合,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的创新欲望才能被激活,创新见解才会不断涌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保持亲切的态度,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奖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保持平静的心态,积极的思考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尊重学生,增强学

3、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的活动。三、以教师的个人魅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初中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因此,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人格素养。首先,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邓小平曾说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而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注意了解当今世界,更新知识结构,做到既“博”又“专”。教师还要苦练基本功,不但要有过硬的嘴上功夫,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知识射出的诱人光芒。其次,以人格魅力感

4、染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就是做人的教学,学生要成才,首先要做人。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从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慕之情,这就会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四、以表扬、赞赏等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尔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的努力。”而有些老师为了防止学生骄傲,不愿轻易表扬、赞赏学生,只知道一味地严格要求。其实,一般说来,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成绩优异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赞扬,他因此会对自己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再去学习,自信心就会帮助他勇敢地克服各种困难,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作

5、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上的错误,不要生气、指责,不能讽刺、挖苦;要耐心地指出,多加帮助鼓励,更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肯定、赞扬。只有如此,学生才会积极地学习,产生更浓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去想、去看、去说、去写,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潜能,那么学习语文就会成为他们的乐事,初中语文教学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数学质量检测试题命题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本学期所学教材所涉猎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贯彻“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教育思想,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二、命题出发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激励、呵护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三、命题原则: 以检验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为主线,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有效收猎学生已有的数学记忆,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出“偏”、“怪”题,努力让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均不同程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