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部分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丽水学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78887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 页数:110 大小:23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部分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丽水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部分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丽水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部分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丽水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部分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丽水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部分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丽水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部分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丽水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部分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丽水学(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概述 ; 第十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二、教学时间安排组织教学、导入新课,5分钟;讲授新课,70分钟;课堂小结、展示重点、复习巩固,10分钟;布置作业、自学提示,5分钟。三、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掌握质粒的概念;熟悉细菌的染色方法;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其功能。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六、教学过程设计医学微生物学概述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与分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分为三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

2、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条件致病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第十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2、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 肽聚糖,又称粘肽。革兰阳性菌: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革兰阴性菌:聚糖骨架、四肽侧链。聚糖骨架:N-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1,4糖苷键,三维立体结构。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除含有12层的肽聚糖结构外,尚有特殊组分外膜,外膜

3、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肽聚糖层数可多达50层12层磷壁酸+外膜+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性敏感不敏感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胞膜细胞质 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核质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 功能:抗吞噬、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鞭毛 运动器官,分四类。菌毛 普通菌毛、性菌毛。与致病性有关。芽胞 保存细菌全部生命功能。第三节 细菌形态检查法1、显微镜放大法2、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步骤、意义 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 七、思考题及作业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试题精集P60-63八、主要参考

4、书目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吴松泉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7次印刷;医学微生物学,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6版。九、教学后记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三章 细菌的生理二、教学时间安排组织教学、复习旧课,5分钟;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70分钟;课堂小结、展示重点、复习巩固,10分钟;布置作业、自学提示,3分钟。三、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掌握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熟悉细菌的生长方式和速度;熟悉细菌的生长现象。了解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临床意义。难点:细菌的分解

5、代谢产物。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六、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一、细菌的化学组成水占细胞总重量的7590。二、细菌的物理性状半透明,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相对表面积大;在近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菌体内的渗透压高达525个大气压。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人工培养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2、合适的酸碱度 最适PH为7.27.6。霍乱弧菌pH 8.49.2生长最好,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56.8。3、适宜的温度 37。4、必要的气体环境 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

6、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二分裂方式 无性繁殖。多数细菌繁殖速度2030min一代。生长曲线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基分为五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根据培养基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三大类。液体培养基加入0.30.5的琼脂粉,琼脂粉含量在1.52.5时,则为固体培养基。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在液体培养基中:混浊、沉淀、菌膜。2、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有鞭毛 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扩散生长;无鞭毛 沿穿刺线生长。3、在固体培养基中:菌落、菌苔。 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1、在

7、医学中的应用:确定病原菌、测定药物敏感性、制备生物制品。 2、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糖的分解产物大肠埃希菌能发酵葡萄糖和乳糖,产酸并产气;伤寒沙门菌发酵葡萄糖仅产酸不产气,且不能发酵乳糖。用于鉴别细菌。 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靛基质)。沙门菌、变形杆菌等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甲硫氨酸)生成硫化氢。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热原质 耐高温,与致病性有关。 毒素与侵袭性酶 与致病性有关。 色素 用于鉴别细菌。 抗生素 用于防治疾病。 细菌素 用于鉴别细菌。

8、 维生素 用于防治疾病。七、思考题及作业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试题精集P64-66八、主要参考书目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吴松泉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7次印刷;医学微生物学,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6版。九、教学后记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四章 细菌与环境(一)二、教学时间安排组织教学、复习提问,5分钟;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课堂小结、展示重点,5分钟;布置作业,3分钟。三、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熟悉细菌在自然界与人体的分布。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概念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讨

9、论、讲授六、教学过程设计第十四章 细菌与环境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一、土壤 土壤中的细菌多数为非病原菌。在处理被泥土污染的伤口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芽胞菌的感染。10-20CM二、水水中可带有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等病原菌,通过污染水源而引起多种消化系统传染病的流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ML,总数100个;1000,群数3个。三、空气空气中常见的致病菌有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奈氏菌等,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或伤口感染。四、生物体 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口腔:消化链球菌 牙菌斑 乳酸杆菌 龋齿。IGA第二节 消毒

10、与灭菌一、基本概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无菌:不存在活菌的意思。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在外科手术、微生物学实验时,均需进行无菌操作。 七、思考题及作业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试题精集P67-71八、主要参考书目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吴松泉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7次印刷;医学微生物学,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6版。九、教学后记一、授课题目

11、(教学章、节或主题)实验一 细菌形态观察二、教学时间安排组织教学,2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学生观察实验内容,30实验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三、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示教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细菌形态和特殊结构。熟悉显微镜油镜使用。了解实验室规则。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菌形态和特殊结构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演示、观察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实验室规则介绍(二)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法1、显微镜油镜的识别标有100或90;有白、黑或红色圆圈;有“油”或HI、oil字;油镜头比其它接物镜长,孔径最小。2、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3、油镜的保护 4、油镜加油的原理(三)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1、压滴法 2、悬

12、滴法3、暗视野法(四)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绘图)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大肠埃希菌 (五)细菌的特殊结构观察(绘图)荚膜、芽胞、鞭毛七、思考题及作业1、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P27-302、使用油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八、主要参考书目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吴松泉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7次印刷;医学微生物学,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6版。九、教学后记5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四章 细菌与环境(二)二、教学时间安排组织教学、复习旧课,5分钟;讲授新课,70分钟;课堂小结、展示重点,10分钟;布置作业、自学提示,5分钟。三、教学目的

13、、要求掌握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和用途;熟悉化学消毒灭菌法;了解细菌的变异。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和用途。难点:细菌的变异机制。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六、教学过程设计第十四章 细菌与环境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 焚烧。 烧灼。 干烤: 160170,2小时。2、湿热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用于牛乳、酒类等消毒。此方法有两种:一是加热至61.162.8,30分钟;另一是71.7经1530秒。 煮沸法:杀死一般细菌的繁殖体,加入2碳酸钠沸点达105。间歇蒸气灭菌法:用于一些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等培养基的灭菌。高压蒸气灭菌法:最常用、最有效。

14、103.4KPa (1.05kgcm2)、温度可达到121.3,维持152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辐射杀菌法1、日光与紫外线 265266nm杀菌作用最强。紫外线穿透力较弱,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干扰DNA复制。2、电离辐射。破坏DNA 滤过除菌法 用于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蔡氏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损伤菌细胞膜。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表14-1。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70乙醇或5080异丙醇的消毒效果最好。 2、微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