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78014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 页数:134 大小:72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畜牧行业)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农业畜牧行业)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农业畜牧行业)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农业畜牧行业)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农业畜牧行业)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畜牧行业)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畜牧行业)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1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目 录序章 规划说明1一、规划主题1二、规划范围2三、规划期限2四、规划依据2第一章武陵源区域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3一、武陵源区自然资源概况3(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3(二)气候及水资源3(三)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4(四)生态旅游及动植物资源5二、武陵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6三、武陵源区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和基本判断8第二章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状况评价及典型特征9一、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状况10(一)农业发展形态基本处于传统农业阶段10(二)休闲农业框架体系开始得到初步建立11(三)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所创新12(四)农业发展阶段与旅游业发展要求错位

2、12(五)农副产品产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较低14二、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重要特征16(一)与山区布局相适应的分散型农业构成17(二)高度原生态、有机化的农业发展环境质量17(三)生态农业发展具备不可多得的优质物种资源18(四)旅游转型与生态农业发展转型仍有阶段错位18(五)人文旅游与生态农业的结合模式存在缺失19三、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未来发展方向19(一)由内在循环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农业转变20(二)为武陵源游客提供特色初级加工型农产品20(三)为武陵源旅游提供娱乐休闲型农业服务21(四)为武陵源旅游提供附加人文价值的体验型农业形态21(五)与旅游相结合的创新型“农业-旅游”组织模式22第三章生态

3、旅游农业发展战略定位与总体思路22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22(一)指导思想22(二)基本原则23二、战略定位与规划目标25(一)战略定位25(二)规划目标28三、总体思路30四、主要策略31(一)“哑铃”效益阶段31(二)渠道效益阶段31(三)品牌效益阶段32(四)合作效益阶段33五、实施步骤33第四章重点建设领域及主要任务35一、建立农业的品质化生产体系35(一)确立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种类35(二)重点农副产品基地建设38(三)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模式45(四)品质化生产型农业产业与对接方式总结47二、打造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体系48(一)传统农业食品深加工48(二)中药材、有机茶、油茶加工48(

4、三)特殊饮料加工49(四)林木果产品加工50(五)土特产品加工50三、发展体验交互式的休闲农业体系51(一)体验交互式休闲农业的发展理念51(二)主要休闲项目类型52(三)旅游休闲农业的业态形式52四、重点区域景观改造和园区建设54(一)中湖乡杨家界门票站周边区域55(二)军地坪主大门门票站周边区域59(三)协合乡门票站周边区域62(四)天子山镇门票站周边区域67(五)张家界森林公园大门至峪园隧道周边区域71五、强化市场开发及营销体系建设73(一)武陵源区盈利能力的培育73(二)营销节点与运行方式的设计74(三)市场营销方案78(四)市场营销能力的培育79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建设81(一)

5、餐饮体系建设81(二)住宿与接待设施建设82(三)交通体系建设84(四)农业旅游商品体系建设86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88一、空间布局方针和模式88(一)布局的总体方针88(二)总体空间布局89二、区域功能布局与主要建设内容91(一)中湖乡91(二)军地坪街道办事处96(三)协合乡99(四)天子山镇103(五)索溪峪土家族乡107第六章保障措施112一、加强对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112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112三、成立生态旅游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打造技术服务团队113四、进行有机认证,建立有机农业发展体系114五、成立品牌设计和管理中心,实施品牌战略116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

6、织,实现规模化、组织化经营117129序章 规划说明一、规划主题本规划以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为主题。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在发展中解决农业与旅游的协调耦合问题。核心是推动农业对旅游业的服务配套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旅游业反哺农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推动生态旅游农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方法是协调兼顾,把旅游与农业资源一体规划,并形成旅游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突破口是促进传统农业向适应品质旅游发展的服务型农业转型;基本目标是使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共同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形成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与经济社会

7、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首先,生态是旅游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的,做到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环境和合理组合、运转,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同时,加强系统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耦合,以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同时生态旅游农业的建设又是一个地区协调自然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生态旅游农业需遵循市场导向。旅游农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而兴起的一种特殊农业形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制定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并不是所有的农业资源都必须搞开发、搞旅游,而是遵循市场导向,避免盲目投资开发,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使资源优势充分转化

8、为经济优势。再次,生态农业旅游需突出地方特色。武陵源地区的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要深刻体现出武陵源的生态特征与人文特征,著有突出了特色,其生态农业发展才能有灵魂,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提升传统农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资源特色,这是提高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二、规划范围本规划涵盖武陵源区行政区域,包括二镇(天子山、索溪峪),二乡(协合、中湖),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共42个村,384个村民小组。三、规划期限本规划的时间期限为2009-2020年。其中:第一阶段为2009-2012;第二阶段为2012-2020年。四、规划依据1. 武陵源区“十一五”社会

9、经济发展规划;2. 武陵源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3. 武陵源区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4. 武陵源区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城市农业旅游农业的意见;5. 武陵源生态区建设规划;6. 武陵源区新农村建设规划;7. 武陵源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8.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9. 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区水土保持规划;10. 武陵源区旅游渔业、畜牧业发展规划。第一章 武陵源区域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一、武陵源区自然资源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武陵源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属张家界市管辖,与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和桑植县交界。武陵源区包括二

10、镇(天子山、索溪峪),二乡(协合、中湖),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共42个村,384个村民小组。东邻慈利县的三管寺和阳河乡,南抵永定区的兴隆、禹溪、沙堤、新桥、合作桥和慈利县的许家坊,西与永定区的教字垭、桥头、桑植县的瑞塔铺三个乡接壤;北与桑植县的竹叶坪、汩湖、空壳树和慈利县的三管寺乡毗连。地里位置是东经11018-11041,北纬2913-2927。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25.6公里,总面积397.5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217.2平方公里。(见附图1、2、3)(二)气候及水资源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处于中亚热带北部气候区,是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属山原型湿润气候。这里气候呈垂直变

11、化,气温垂直递减。同时,因山谷幽深和盆地开阔,受阳光辐射差别大,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特殊的山原季风气候。云雾多,温差大,降水量大。年均气温1415,1月平均气温4.8-5.1,极端最低温-15.5;7月份平均气温22.5-23.7,极端高温41.6。无霜期267-275天,年降雨量1382.1-1472.3mm,年蒸发量1140.6-1285.5mm,相对湿度平均为77%-79%。武陵源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发源于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磨子峪,流经金鞭溪、喻家嘴至江垭注入溇水,全长68.3公里,沿途有插溪、文丰河、宝丰溪、百尾溪等支流注入。其中还包括索溪水库、董家峪水库、宝峰湖水库等

12、,这些河流、水库组成了武陵源城区的地表水资源系统。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000万方。全区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类。(三)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武陵源全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397平方公里。年末耕地总资源3.1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71千公顷。地形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由沿索溪峪河分布的一系列呈串珠状的小型山间盆地构成。军地坪、岩门、文丰是索溪峪镇中较大的盆地,从地形看,山体较为陡峭,坡度基本上在20以上,山间盆地则比较平缓,最低海拔索溪河谷269米,从地势上看,则以索溪河为中心,总体上向索溪河倾斜,西高东低。该区土壤的垂直地带性明显,索溪峪东部、天子山南部海拔500-1000m的土壤多为黄红壤,碱性

13、反应;西部(含张家界)海拔500-1000m以上土壤为砂岩黄土壤、黄棕壤、母质石英砂岩,酸性反应;缓坡为风化淤积土壤,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四)生态旅游及动植物资源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以世界罕至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为主要特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境内共有3103座奇峰,姿态万千,蔚为壮观。境内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涧、变幻的烟云、奇妙的溶洞和淳朴的田园风光,构成一幅奇、秀、幽、险、野的天然画卷。这里有较为完整的处于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保留了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动植物园。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14、;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5A级风景区。武陵源地区,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海拔起伏达1000余米之多,垂直气候差异明显,气候多变,属于中亚热带山原性季风气候。动植物资源繁多,森林覆盖率85%,植被覆盖率99%,该区主要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覆盖率高,有原始次生森林植被群落。境内高等植物有3000余种;还保存有原始次生林两处,乔木树种700余种,可供观赏的园林花卉植物多达450余种,药用植物7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种,二级保护的有11种,三级保护的有16种。这里生长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其中陆生脊椎动物有50科1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3种,二级保护的有

15、10种,三级保护的有17种。二、武陵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武陵源区综合经济实力偏弱。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6534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72万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9万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42393万元,同比下降5.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6907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年财政总收入20035万元,比上年下降10 %,其中: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59万元,同比下降5%。从财力状况可以看出,武陵源自身的财力还不足以支撑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大规模投入。武陵源当地居民消费能力依然受收入水平的较大制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40.7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05.54元。城镇居民恩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