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南京农业大学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64180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57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畜牧行业)南京农业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农业畜牧行业)南京农业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农业畜牧行业)南京农业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农业畜牧行业)南京农业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农业畜牧行业)南京农业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畜牧行业)南京农业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畜牧行业)南京农业大学(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南 京 农 业 大 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总结报告“211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项重点建设。“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是我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圆满完成了“211工程”“九五”期间的建设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我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以及综合办学实力的提高,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 (一)项目形成及建设内容简述1、项目形成过程(1)部门预审:1996年8月24日,南京农业大学通过了原主管部门(农业

2、部)组织的“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1997年6月2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了支持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的意见(苏政函199757号)。(2)部门预立项:1997年6月28日,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211工程”建设的部门预立项。(3)国家立项:1998年12月25日,农业部和教育部联合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报送了我校“211工程”建设申请国家立项的报告。1999年12月30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关于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急 计社会19992350号)同意我校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九五”期间进行建设。

3、2、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关于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1)总体建设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继承和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力争通过15年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以农为主,农理结合,农、理、经、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与研究并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综合性农业大学,整体办学实力代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进水平;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预防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国家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建成为以培

4、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和经济管理等方面人才为主,兼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农村干部培训职能的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教育中心);建成为在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在解决长江三角洲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科技前沿问题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心(科研中心);建成为辐射全国的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示范中心(推广中心);建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中心(国际交流中心)。(2)“九五”期间建设目标到本世纪末,使我校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为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农业方面培养高层次人才、发展

5、农业科技以及解决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为到下个世纪初把我校建成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3)“九五”期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效益我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植物遗传育种、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农业经济及管理、预防兽医学、动物生理科学与应用、作物生理与生产等6个学科建设项目,使其成为我国农业方面高水平博士、硕士人才培养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重要基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图书馆自动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通用实验室

6、、理科通用实验室、温室改造、素质教育基地等项目,以此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及现代化,改善教学公共服务基础条件,优化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运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教学科研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学生活动中心与体育设施、教职工宿舍、校园水电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使其能够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及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校“211工程”建设所要实现的效益是:到2000年,总体办学水平有较大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所建设的学科建设项目中,6个学科总体上达到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其中4个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建成一批现代化的高水平实验室,力争其中3个实

7、验室达到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水平,使教学科研装备和手段明显改善,科研能力和实力明显增强。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等方面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有较大增强。“九五”期间累计培养博士生330余名、硕士生720余名、本专科生8300余名。力争建成一支由国际知名学者、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为代表组成的,政治业务素质好、群体实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4)“九五”期间建设的主要指标学科建设采用点群结合的方法,分层次重点建设植物遗传育种、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农业经济及管理、预防兽医学、动物生理科学及应用、作物生理与生产等6个特色鲜明的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

8、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畜牧学、水产学、生物学、经济学、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领域中发展新的博士和硕士学科点;在已有2个博士后流动点的基础上,建设好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4个博士后流动站。队伍建设师生比达到19.6,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达到60左右,其中教授达到17左右;45岁以下教师中,85具有研究生学历,30具有博士学位;亲缘比明显降低,新教师中来自外校的不低于50;建成10个左右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学科梯队,培养和造就5名左右国际知名、国内公认的杰出教授,20名左右国际有影响、国内知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4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20名左右党政管理专家和企业

9、家。人才培养坚持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重,在适度发展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努力促进留学生教育形成规模,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到本世纪末,在校生为7800人,其中研究生850人(博士生250人,硕士生600人);本科生6600人;专科生300人;留学生50人。积极创造条件,使本科教学质量达到教育部优秀学校的要求,国家重点学科的博士生培养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科学研究与产业开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和软科学研究,完善研究、推广和开发一体化的科研体系,力争承担更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课题。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建成国家大豆育种改良

10、中心及相关分中心;科技总经费累计达到8000万元,比“八五”增加30;争取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0项,其中2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50以上;累计发表论文3000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300篇,被SCI、ISTP、EI和CAB收录篇数与“八五”期间相比有明显增长。以效益为中心,逐步完善企业运行机制,集中力量组建7个左右科技产业中心和开发35个拳头产品。基础条件建设新增建筑面积60200平方米,使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建筑面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建设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习基地;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更新计算机等设备。国际交流与海峡两岸交流拓宽国际合作渠

11、道,增大开放力度,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合作与学术交流,聘请国际上著名学者和专家来校讲学和从事合作科研;有计划地回收40名高层次优秀人才;积极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35个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新增国际合作项目50项。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现行管理体制,理顺工作关系,优化人员结构,增强办学活力;科学地界定学科范围,合理设置院系,优化校内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益;推进人事分配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后勤服务体系企业化和社会化进程。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师生健身计划”、“为校争光计划”和“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计划”,不断改进体育课和心理卫生课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1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体育设施。党建与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素质;深化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意识;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改进“两课”教学,实施“农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程”等四大教育工程。(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及效果我校“211工程”建设实行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学校成立了“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翟虎渠校长任组长,管恒禄、胡金波、郑小波等校领导任副组长;成立了“211工程”建设法人组织(由28名成员组成),翟虎渠校长为法人代表;成立了“211工程

13、”建设办公室,挂靠研究生院(1999年6月校内机构改革前挂靠校长办公室),其主要成员由研究生院、科技处、人事处、教务处、计财处、基建总务处和校长办公室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日常工作由研究生院牵头负责。“211工程”建设的主要职能分工为:研究生院负责全面工作及学科建设项目与研究生教育项目;人事处负责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科技处负责科学研究及科技产业项目;教务处负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与人才教育项目;基建总务处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财处负责建设经费的规划与管理;其他建设项目分别归口到各职能处(室)。从目前情况来看,我校“211工程”建设运行状况良好,不断完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机制,保证了项目建

14、设任务的完成。其“集中”主要体现在,“211工程”的总体规划在主管校领导的领导下,由“211工程”建设办公室具体牵头负责;其“分散”主要体现在,各子项目分别由有关职能部门及学院、学科点负责,保证了各子项目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建设资金的使用、调整和完成情况1996年,农业部对我校“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之后,农业部、江苏省和学校就已开始了有关重点建设工作,因此,对我校“211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调整和完成情况可分成两个时段进行总结。第一个时段(19962000年)为“九五”期间的建设情况;第二个时段(19982000年)为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建设情况。1、19962000年建设资金情

15、况根据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九五”期间,我校“211工程”建设总投资计划为13000万元,其中主管部门(农业部)计划投资6000万元,地主政府(江苏省)计划投资3000万元,学校自筹4000万元。我校未获得国家“211工程”建设中央专项资金的首期投入。目前,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为:总经费20132万元(到位率为155),其中农业部投资7639万元(到位率为127),江苏省投资3066万元(到位率为102),学校自筹资金9427万元(到位率为236)。具体明细情况参见表1。2000年底,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留待“十五”完成的项目有:研究生宿舍楼(2001年在建项目,预计8

16、月份交付使用,农业部694万元已到位),图书馆二期工程(目前正在组织论证设计)。建设资金调整情况为: 学科建设项目计划投入3600万元,实际投入4000万元,主要是学校加大了自筹资金的投入; 公共服务体系项目计划投入1470万元,实际投入1957万元,主要是加大了图书馆自动化的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入7930万元,实际投入14175万元,主要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全国住房体制改革后,在学生生活用房、教学科研用房及教职工住房方面形成的较大压力,故自筹资金中大幅度增加了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 2、19982000年建设资金情况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南京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