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DOC24页)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42009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6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DOC2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发展战略)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DOC2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发展战略)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DOC2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发展战略)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DOC2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发展战略)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DOC2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DOC2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DOC24页)(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网(http:/) 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宁波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甬发改社会20075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报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七年二月八日宁波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在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框架下,制定本规划。一、宁波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五

2、”期间,在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的有力推动下,宁波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较好地解决了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体制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三大问题,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教育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完成了“夯实基础、做大规模”的任务,有效解决了学龄青少年“有书读”的问题。教育发展各项主要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宁波教育事业“十五”计划提出的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十五”期间,我市相继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一)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1、基础教育实现了从普及9年义务教育到普及15年教育的跨越。普及了从3年学前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15年教育,均衡发展程度逐步提高。20

3、0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22%,净入园率达到95.1%;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和巩固率继续保持在100%和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4.2%。2、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我市普通高校发展到13所,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1.14万人,本专科在校生比例达到46: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0%。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基本确立了全省高等教育副中心城市的地位。3、职业教育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层次和规模双重提升的跨越。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一直稳定在1:1左右,独立设置的中职学校从99所整合到41所。职前

4、教育与职后培训得到双重发展,专业结构得到优化,紧缺专业得到开发,与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的结合日益紧密。4、公民教育实现了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跨越。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基本构建起市、县、镇、村四个层级和学校、行业、社区、网络四大系统组成的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青壮年人数达到120万人次左右。5、民办教育实现了从初创期向成熟期的跨越。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成为宁波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许多起点高、规模大、管理规范的民办学校和办学品牌。2005年,全市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619所,其中,全日制民办中小学133所,在校生总数达到11.9万人。6、办学方式实现了从封闭型向

5、开放型的跨越。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远程网络教育扎实推进,优秀教育资源网上共享和高教园区校际资源共享基本实现。国内外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国内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基本建成,国(境)外学生来甬就读人数逐年增加。(二)教育保障条件明显改善。1、较好地解决了教育体制单一问题。大力创新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基本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和协调得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内部活力进一步增强。2、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薄弱

6、问题。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建设经费40亿元。全市义务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基本完成,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到位,11个县(市)、区全部被评为省教育强县,享受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优质资源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70%和75%。高教园区(南区)基本建成,高等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3、基本解决了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政府投入逐年增加,财政主渠道作用日益发挥,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不断创新,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建立。2005年,全市教育总收入达到82亿元,其中,财经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53亿元。4、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力量不足问题。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全市小学

7、和初中教师的高一级学历比例分别达到76.2%和70.9%。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逐渐形成,高校师资队伍得到了加强,教师管理制度日益健全。(三)教育发展重点环节逐步加强。1、素质教育初步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基本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中职学校“双证”制度全面实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人才培养体系渐趋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初步建立,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农村教育逐步加强。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改造农村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全市90%以上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

8、初中、中心成校。启动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基本形成了种类齐全、覆盖广泛的农民培训体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上。3、教育公平程度日益提高。多元化助学帮困体系基本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九年义务教育“二免一补助”政策每年使3.3万名学生受惠,城区特困、低保家庭子女免费接受12年教育,高校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在公办学校就学人数达到67%。二、“十一五”期间宁波教育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是宁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宁波教育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变化,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一)宏观发展背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

9、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社会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我国经济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将日趋深入,国际化程度将日益提高。针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各种社会资源供给仍然不足的状况,国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发展策略,制订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二)城市发展特征。“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而要素制约日益严重,急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

10、动型的根本转变,急需得到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急需全面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我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教育的优质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增加教育供给种类,丰富教育供给形式,提高教育供给水平,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宁波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教育发展形势。当今世界各国对教育高度关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空前重视教育事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教育事业已进入体制转变、内容更新、模式转换的新时期,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受到普遍关注。我市教育在前一轮发展中规模得以扩大、基础得以稳实,普及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服务水平不高、农村教育

11、力量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教育体系还有薄弱环节,素质教育还未根本突破。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非理性评价倾向未有根本改变,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还不够理想;教育发展仍然受到经费保障能力不强、学校建设用地紧张等因素的制约。宁波教育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克服不利影响,正确选择发展策略。三、“十一五”期间宁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群众利益为重的发展理念,落实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基本战略,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和发展,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充分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两大功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满意程度。着力于

12、教育的优先规划、优先建设、优先投入;着力于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协调发展;着力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硬件建设为主向软硬件建设并重转变,从封闭办学模式向开放办学模式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二)奋斗目标。到2010年,构建起保障能力较强、优质资源丰富、教育质量过硬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构建起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学习服务等功能齐备的服务型教育体系,全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实现教育优质化、国际化、现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强市,为适龄儿童青少年“读好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效服务。教育发展达到新的水平。教育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和全国前列,教育发展主要

13、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学前三年至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高标准普及,城乡教育相对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教育体系形成新的格局。学前教育规模稳定、管理规范、质量提高,托幼一体化基本形成。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标准化、优质化,达到轻负担、高质量,小学和初中的有机衔接得到加强。高中段教育事业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规模适当、层次提升、结构合理、质量提高、服务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基本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远程教育进一步拓展。教育开放程度日益提高。教育服务创造新的业

14、绩。素质教育取得新的突破,教育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能力日益提高。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学习服务能力、人才支撑能力和知识贡献能力显著增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素质提高需求和教育消费需求基本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培训得到强化。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学校管理活力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激励机制基本建立,民办教育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全面、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日益完善。教育保障能力得到新的提高。教育公共财政制度基本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更加多元,

15、重点领域经费保障有力,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安全性、适用性显著增强,教育信息化基本实现。师资队伍能力更强、配置更优、待遇更高。依法治教深入实施,组织领导科学有力。四、“十一五”期间宁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突破。增强城乡基础教育综合实力。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强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把农村基础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着力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水平,整体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加快城镇薄弱中小学改造,加大经费和师资支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采取联合、兼并、共享等多种途径,带动相

16、对薄弱学校提高水平。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优原则,提高中小学软件配置标准和使用效益。统筹区域学前教育发展,促进幼儿园规范办园、质量办园,启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程。2007年,完成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2008年,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消除全市中小学中质量安全不达标的宿舍和食堂;2010年,全市累计建成20所省一级重点普通中学,享受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比例超过8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教育事业的突出位置,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加强政策调控,确保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保持在1:1左右。构建全覆盖的大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协调发展。加强市、县(市)区职业教育联动发展,围绕产业特点和生产要求,着力优化专业结构,探索课程改革,突出技能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以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学校为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