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最小公倍数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9626370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最小公倍数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最小公倍数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最小公倍数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最小公倍数人教新课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小公倍数”是一节概念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看似并无多大联系,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概念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补充调整,将运动会的情景贯穿始终。在解决实际问题“猜一猜, 参加接力比赛的同学可能有多少人?至少有多少人?”的同时很自然的得到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为后面算理的探究做好了铺垫。这样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学习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

2、点。2、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和方法(1)概念的构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非常的相似,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迁移、引导的形式进行概念的构建。利用问题“24与3和4分别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24 是3的倍数,同时也是4的倍数。利用旧知很顺利的自主构建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2) 方法的构建“最小公倍数”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在于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在算理的突破上,我们采用了对比的手段。利用已有的分解质因数的知识有效的进行了对比。当学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计算出18,30=2335=90 后,设计了问题: 2、3是什么

3、?3、5是什么?两个3一样吗?明确了公有质因数和独有质因数以后,又将18和30的全部的质因数相乘和18,30进行对比。学生很直观的看到,公有的要选代表保证是最小的?独有的全取保证是公倍数?把两个结合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算理在直观的比较中一目了然。而求最小公倍数的短除的形式,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加上求最大公约数的知识经验,理解起来已然顺理成章。接下来我们结合运动会项目设计一个题目“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12和28的最小公倍数。”使学生在练习中自然的对算法进行优化,自主构建出短处形式的解题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结构,自己动脑、动口,将直观比较与亲身体验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进行自主构

4、建。3、发挥习题作用进行算理巩固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建立起概念,找到解题方法之后,必须做相应的数学练习题,才能对知识进行巩固,对算理加深理解,才能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思维能力。我们设计以下两个练习题:(1)填空A=235B=357则A,B= (最小公倍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找的?)设计这道练习题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巩固算理,突出应用算理灵活、巧妙的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道题除了应用算理直接用2357=210以外,还可以将A、B的结果分别计算出来后再用短除的形式计算A,B。这一方法对于那些对算理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尤其是不能灵活的应用算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在我们面向全体学

5、生的教学中很需要这种我们自认为“麻烦”的方法。(2)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2,这两个数可能是( )和( )。设计这道练习题的目的也有两个。首先,通过这道题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热情推向一个高潮。同时引出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具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一般关系的三组数。其次,将求具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一般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规律进行迁移,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具有这三种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三、需要改进的地方1、自己在教学中语言还不够简练,对学生放手还不够。有些问题可以大胆放手。2、在算理的突破上,虽然突破了难点,但问题较碎,老师还在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步去理解,其实,对于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讨论自己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