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专题强化训练21 散文阅读(二)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9607486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 专题强化训练21 散文阅读(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5 专题强化训练21 散文阅读(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5 专题强化训练21 散文阅读(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5 专题强化训练21 散文阅读(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5 专题强化训练21 散文阅读(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 专题强化训练21 散文阅读(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 专题强化训练21 散文阅读(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强化训练21散文阅读(二)(建议用时:50分钟)一、(2019镇江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西府臊子面胡宝林美味乃一方水土于人的恩赐。沃野秦川,关中西府,宝鸡之地,周秦文化自此发祥。巍巍秦岭,汤汤渭水,深厚黄土,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冬小麦,也在此地衍生出一种中华美食西府臊子面。宝鸡民间流传,周文王斩蛟龙而创臊子面,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的做法,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臊子面的食材主要是小麦面条。小麦在宝鸡栽植的历史已经有4 000多年。宝鸡周原王家嘴遗址龙山时期文化层中碳化小麦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六月,父亲挥汗如雨,收割小麦。在家人的帮

2、助下,将小麦用架子车拉回,碾打,晾晒,装在包里,这是一家人一年的食粮,也是父亲用双手为我们攒下的幸福。在小麦收获的当儿,奶奶最操心的是一件大事:淋醋。醋是西府臊子面的点睛之味。千百年来,淋醋是西府乡村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经历漫长而耐心的等待,醋终于淋成了。奶奶将醋舀进缸里珍藏,这是调和一年饮食的佳酿,也是关中西府人味蕾蠢蠢欲动的催化剂。父亲将土地中收获的小麦,装进了包里,奶奶将亲手淋制的醋舀进了缸里,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雪落在黄土地上,年的脚步近了。母亲将小麦拉到磨坊,磨出上等的雪白的小麦面粉,为过年做臊子面做好准备。父亲骑着车子去赶集,准备食材。自明代

3、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西府臊子面就分了放辣椒的岐山臊子面和不放辣椒的扶风臊子面两种风格,但不管怎样,都是臊子面。而岐山臊子面的做法走出了岐山,从秦岭到北山,渭河两岸的广大城乡好多家庭以此为食,成为西府臊子面的代表。正月初二的早晨,积雪的乡村小路,穿着红红绿绿的人们,提着礼当来走亲戚。父亲接过亲戚手里的礼当,迎进屋里,在热炕上坐。然后开席,端上烧酒、盘子,主宾开吃。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做最隆重的待客饭臊子面。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母亲先在一碗面里浇汤,调好一碗。这一碗臊子面,包含了经冬历春的小麦的精华,融汇了天南海北佐菜的营养,木耳之黑、豆腐之白、鸡蛋之黄、蒜苗之绿、辣椒之红,水木金火土,皆于一碗呈

4、现。父亲端着这碗饭到门前滴汤,敬祖先。接着,母亲一碗碗舀面,一碗碗臊子面上到盘里,妹妹端上席面请亲戚吃。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彬彬有礼。臊子面就是一碗周礼面,吃臊子面的过程,就是周礼的演示。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一碗西府臊子面,来宾主人、大人娃娃、男女老少一个个吃得酣畅淋漓,肺腑熨帖,回味无穷。这是人间最美的饭食,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老家时,逢年过节,一顿要吃十碗八碗臊子面,吃毕感觉浑身舒坦,满身是劲。正月里来喜事多,村里唱大戏,家家户户招呼四里八乡的乡亲,也是臊子面。村里有小伙儿娶媳妇,男女老少去吃流水席,大锅大灶做的还是臊子面。整个春节,豪放悠

5、扬的秦腔在村庄上空飘荡,臊子面的香味醉了乡村。这是最美好的记忆。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一提到“西府臊子面”,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7月20日16版,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介绍关中西府的地域风貌、历史悠久的冬小麦,引出西府臊子面这个叙述对象,并以“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统领全文。B作者多用短句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父亲收割小麦的过程,写出父亲劳动的艰辛;又言简意赅地描写奶奶淋醋的过程,暗示了关中西府农家醋在臊子面里必不可少的地位。C“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一句蕴含辛苦劳作而有所获

6、的喜悦心情和生活富足的幸福感,更饱含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D本文以“西府臊子面”为题,对“面”的制作却以“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一笔带过,而侧重描述以西府臊子面为载体的关中风土人情,突出文章的主旨。解析:选C。“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本文的感情很丰富,除了赞美生活外,还包含缅怀传统、抒发乡愁等,该句包含的情感只是其中的一种。2为什么说西府臊子面是“民俗的活化石”?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答: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从字面上看,“活化石”意味着延续时间久远,此处应和民俗文化有关。文中介绍了当地臊子面的主要食材小麦已种植4 000多年和臊子面的渊源

7、,可见其历史悠久。介绍村里逢年过节、招待客人都用臊子面,可知臊子面按当地习俗是隆重的待客饭。介绍吃臊子面要敬先祖,有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习俗,且这一习惯自周礼传承而来,可见其文化传承久远。答案:历史悠久。4 000多年的小麦栽植、“武王臊子文王面”的历史传说以及明代臊子面的派系之分等揭示出西府臊子面源远流长的历史。隆重的待客饭。村子里逢年过节、喜宴流水席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臊子面。周礼的演示。吃面时遵循先敬祖先,然后“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的传统礼制。3结合全文,请探究“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中“这种味道”的丰富内涵。答:解析:理

8、解某一词语的丰富含义,需要考虑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字面上看,“这种味道”就是指臊子面的味道,具体来说,即“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深入分析,作者在结尾说臊子面是“最美好的记忆”,臊子面是家乡的代表美食,臊子面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因而“这种味道”还可以指充满地域特色的家乡味。另外,文中说臊子面历史悠久,传承周礼,可知“这种味道”还指家乡具有的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意蕴。答案:酸香辣的面之味。臊子面具有“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的特色,味道香美,令人回味无穷。充满地域特色的家乡味。臊子面是最有代表性的家乡饮食,其中关中西府淳朴而又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作

9、者最幸福、最美好的家乡记忆。底蕴厚重的文化(历史)味。臊子面演绎着关中西府千百年来的民风民俗,有着厚重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槐浅蓝槐一出生就老了。它来自古远的周代,甚至更早。细纹皲裂的挺直的干,枝丫叉开根根手指,离披的叶片小圆柔软,对称排作羽毛状的叶簇,微风吹过,就轻轻晃动。槐,从木、从鬼,只是除颜色森森外,并无鬼气。威严的大臣们依次列坐于槐下商谈朝中大事,槐亭亭如盖,将周代的光线与阴影慢慢转动,明明暗暗地落在权倾朝野的三公们的脸庞与朝服上,有时,也将金色的蝶状小花撒上他们的袍襟。这一切都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槐是不事声张的树,从不吐露秘密,从帝王到朝臣,也就对

10、她不设防,甚至喜欢她的风度,特意用她的名字象征三公之尊。由于年轮里藏匿过太多不能说的真相,背负着太多的庄严与沉重,槐的子孙,一出生就是一副老了的样子。槐是小树苗的时候,怯怯甜甜的,颜色也鲜亮,状如羊齿植物,经过的羊儿就总爱停下来,嗅嗅她们,啃嚼她们薄软清香的叶片。可惜几阵风、几场雨后,槐就迅速蹿高、长大了,有了心思,变得一副小媳妇模样儿,素朴、柔顺、郁抑又隐忍,默默站在院里墙外、道旁村头,不择土地的厚薄肥瘠,也不像别的植物扯藤拉蔓,或是不甘寂寞地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她是低调的,匿影藏声,似读过女戒的旧式女子模样。人们坦然享受她的清风与绿荫,却很少关注她平凡的存在状态,只有在夏秋之际,碎金子的花

11、朵开了又败了,嗡嗡的蜜蜂来了又去了,喝完香甜的槐花蜜后,才不由得看看那树,看那羽毛一样轻盈摆动的叶簇,在漏下太阳光线和几声鸟鸣之后,终于露出了一串串饱满碧润的槐豆荚。九蒸九晒之后的槐豆是上好的凉茶。降火、明目、益肝、养颜,正是秋冬干燥季候的好饮品,也是能换钱的好东西。想到这里,那个背着手仰望在槐树下的人,脸上的笑纹就深了。日子比槐叶还稠,日子的意义经不起思考与分析,重复地一年年熬下去,感觉四季像走马灯一样飞转,槐就真的老了,站在村口的大青石旁,蓊郁苍古,撑着一把遮天蔽日的墨绿大伞,伞下常常站着一位老人。她像过去北方常见的村野老妇一样,旧黑布衣裤,花白头发,枯瘦,多病,皱纹纵横,佝偻着背,倾斜的

12、身子由一根秃旧的拐棍支撑着,握拐棍的手皮肤松弛,骨节粗大,她挪动一双变形的小脚,每天站在路口,风里雨里眯缝了眼,手搭凉棚望着伸展到远方的黄土大路,喃喃唤着:“期望,期望!”期望是她儿子的名字。年轻时她被出远门谋生的丈夫抛弃,含辛茹苦地养大了儿子,儿子背井离乡去寻找父亲。她再次将远行人送至那棵老槐下,期望对她挥挥手就走了,却又从此好多年没了音讯。她病了,老年人的常见病,痊愈后人就有些呆,每天只是站在村口那树下痴等,谁劝也不回家。这是20世纪80年代家乡的事。她早已倒在某个等待的日子里消失很久了,只剩那棵老槐还在,与旧时一样的苍迈,仿佛没有变化。静默以处的作风,才是吉相吧。槐中便常有从晋唐时代熬到

13、现在的古木。很年轻槐就老了,而到她老的时候,时间也特别眷顾她,为她停滞,使她不知不觉古老到成了神,有了灵性,被人赞叹膜拜和寄寓期望。跟速生速死的人类相比,槐就显得既古老又年轻。我知道山西洪洞县有一棵历史上闻名的槐。当年我的先祖从那里出发,颠沛流离之后,在洛阳城外落了脚。那是浪潮一样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历时很多年。背井离乡的人,像鱼群一样汇集在那棵古槐下,再被转移到四面八方,他们回头时最后一眼深深记住的,就是那棵大槐树。那棵槐是见证过最多离别眼泪的树,她像位苍老的母亲一样,日夜保持着挥手的姿势,送别自己的子孙,从此成了一棵怀念的树。多年后,少数的人回来探望过,更多的人在离散后再没有机会踏上故土。槐

14、与“怀”,读起来多么相似。槐的子孙后代从此百枝千叶,遍布天涯,他们小脚趾上的指甲始终由裂开的两瓣组成,那是百代相传用以相认的标记呀,你有没有?从童年到现在,我一直住在长有槐的地方或走在植有槐的路上。在外教书,校园像花园,每天常常要穿过一个密密地种着槐、女贞、银杏、栾树和细竹的林子,那里的树影与空气都是淡绿的。傍晚做饭的时候,我会学着母亲,去林子里摘几片槐叶丢进锅里,熬出的小米粥便会金黄喷香,有年少时村子里炊烟的味道。家乡的槐也一定在想着我吧。流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家乡打工、求学和定居,他们抱着各自的期望,将自己交给沉浮的命运,一路如江湖飘蓬落地生根,或兜兜转转萍踪无定。有的逢年过节回来看

15、看,有的就此杳无音信,一去不返,只剩下许多苍老的槐树站在村口遥望和切切思念。(原载于山西文学,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第段有关槐的描写,用象征的手法,把槐写成了一个素朴、柔顺、郁抑又隐忍的小媳妇,赞美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品格。B第段运用白描手法和肖像、细节、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老妇人的衰老多病和期盼儿子归来的心情。C本文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恬淡,妙用多种修辞手法,句式凝练整齐,充满生活情趣和浓厚的乡土气息。D这篇文章构思精巧,形散而神聚,感情真挚饱满,抓住了北方槐的典型特征,细腻地描摹出了故乡的槐。解析:选D。A项,不是象征手法而是拟人手法。B项,没有心理描写。C项,“句式凝练整齐”错误,还有大量的散句。5作者在开头说“槐一出生就老了”,这样说是不是矛盾?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回答此题,要先找准答题的区间,在第段和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