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社戏》教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19565723 上传时间:2020-01-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社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鲁教版《社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鲁教版《社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鲁教版《社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鲁教版《社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社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社戏》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鲁教版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识记理解“惮 、踱、归省、踊跃”等词语。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复杂的结构,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农村、热爱劳 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2、鉴赏文中的美景、美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像一条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像一首动听的歌曲, 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像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并且

2、愈酿愈香。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二、解题,了解社戏的相关内容。 古代 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 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 “社戏”。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代表作品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

3、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等。作品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四、检查字音字义的预习。 归省 行辈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歌吹 蕴藻 家眷 漂渺 桕树 撮 棹 惮 五、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扫读课文,思考课文层次划分: 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情节写了哪些事情? (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 2、除了看社戏外,文中还写了其它活动或事件吗? (开头:随母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等有趣的乡间生活。 结尾:和六一公公的对话、六一公公送豆) 3、那么,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围绕线索将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1)看戏前(13段) (2)看戏中

4、(430段) (3)看戏后(3l一49段) 六、听课文第1、2、3自然段录音,思考下面的问题: 1、小说交待的时间是在什么季节?地点是在哪里? (夏季、平桥村) 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 3、这部分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 4、“我”为什么称平桥村为乐土呢? A、得到优待;B、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C、许多小朋友伴我游戏;C、许多小朋友伴我游戏;E、一同去放牛; 5、这一部分的内容与下面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

5、呢? 这一部分写“”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以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还简写了钓虾、放牛的“趣事”,为下文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而单调。 七、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在双喜的帮助下,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出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齐读第10段。圈出描写少年朋友开船动作的词语: 拔点磕架。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反映出小朋友们的聪明、能干的性格。 去赵庄看戏,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状物的?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

6、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朦胧”在句子里是什么词? 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模糊”亦然。 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形象真切地突出船行得快。 第12、13段与这一段有什么关系?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果然是渔火”,从这几句话里可看出:这两节与前一节是呼应连贯的,这样使文章自然地过渡到看戏这一内容上来。 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又“自失”起来呢? “自失”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这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写出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行船之快,烘托“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

7、心情,情景交融。 来到赵庄使“我”兴奋的是什么? 到了赵庄,首先看到的是那“模糊”在远处月夜中“最惹眼”的戏台,红红绿绿,犹如“仙境”,更加使“我”陶醉。 “我”急切要看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 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最怕看到“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从哪些侧面描写中看出戏不好看? “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 朗读第23段。这一段写归航,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 因为前面已着重写了两岸景物,所以这里省略了沿途的景物描写。 这一段内容,在写法上与第11段有什么不同? “航

8、船”像条“大白鱼”,“老渔夫”“喝采”也是从侧面表现船行得快。 夜深、人乏、船慢、兴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说“偷”。 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而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话足以表现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为什么结尾写:“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我”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们的朴实善良。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社戏”的中心情节写完后,为什么又写

9、“六一公公送豆”呢? 六一公公的豆被“偷”了,第二天他“竟非常感激起来”,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那里的人们善良可爱,从而深化了主题。 综合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本文在写作上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鲜活的自然景色,鲜活的人物品性。 作者热情地描写了农村的自然景色,歌颂了农民孩子的纯真品格。在作者笔下,诗情画意的夜景、生龙活虎的少年、情趣盎然的细节,使读者如睹其景,如看其人。 二是朴实的叙述语言,变化的叙述结构。 作者叙述故事的语言充满浓郁的乡土味,流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而结构安排,详略布置,又使小说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三是形象

10、化的比喻。 小说较多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在材料的组织上,也很有特点: 叙事详略得当。“看社戏”是主要事件,所以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都以细腻生动的语言作了详写,而乡间生活如:小住平桥村得到优待、一般乐事、看戏次日的情形等,只是简略地谈了一下。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活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略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 前后照应出色。如:孩子们撑船、出航、归航动作一样,表现孩子们很能干。再如:初到赵庄写戏台由远而近,回去时又由近而远,表现出“我”初到时的新鲜兴奋感和离去时的依恋感。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先自助学习,自选讨论题;后合作学习,交流)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