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形象2学案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544125 上传时间:2020-0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形象2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形象2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形象2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形象2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形象2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形象2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形象2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题型2鉴赏事物形象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如:风、蝉、柳絮)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特定主旨的诗歌。古代诗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等等。答题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

2、答。野菊 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3题:(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解题思路:1审题。“怎样的形象”,就是要概括野菊的特点,但有范围限制,仅就颔联而言,不要波及全篇。2要明确诗中所描绘物象的特征。颔联“在野有幽色”、不为“无人减妙香”,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3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出野菊的形象特征。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解题指津1咏物要实写

3、其特征(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鉴赏也要从“形”入手。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神似”。因此,必须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寓之理、所言之志。3. 写作技巧:托物言志(理)、托物抒情。所以,要从“形”到“神”体味所咏之“物”,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的道理、抒发的情感。答题规范:1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的神韵。2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理、志)。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木芙蓉 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

4、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注】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首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答: 题型3鉴赏景物形象“事物”,指单一的对象,而“景物”则是多种事物的组合体,也可视为一组“意象群”,“意象群

5、”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意境”。(人,有时也是景物中的重要元素;特定的人,也可视为诗歌中的“意象”。编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针对景物形象命制的试题,常见的考题可分为四类:考查意象内涵、感受意境氛围、体悟情景关系和分析写景作用。(一)考查意象内涵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答题示例4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城子 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便做纵使。题:(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1审题。题干有两个要求:概括“杨柳”“飞絮”这两个意象的内涵,注意,只是“概括”,无须展开分析鉴赏;分析全词表达的情感。(从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来看,题干中的“分析”用词不准确,而应改为“指出”。因为“分析”必须要联系全词具体的内容。编者)2按指定的“意象”读词,体悟内涵。3

7、揣摩全词的思想感情,一定要上下片贯通,整体把握。4组织简洁的语言,分条作答。参考答案:(第一问)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第二问)表达了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解题指津1找到相关诗句,体悟意象内涵,并根据具体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2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3指出指定意象的作用和效果。答题规范:1明确指出要分析的对象,即“象”。2揭示对象的内涵,即“意”。3必要的情况下,分析意象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 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 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

8、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答: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

9、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

10、,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

11、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

12、“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