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恋** 文档编号:119539362 上传时间:2020-01-1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8.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读考纲纲 析考情 明考向 考纲解读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题型备考指南 考纲下载核心知识点 营造地表形 态的力量 岩石圈物质循环 过程 地表形态 变化的内外力因 素 2016课标 7 9题 12分 2015课标 10 11题 8分 2014课标 36 1 题 6分 2013课标 36 1 3 题 14 分 选择题 综合题 命题重点 地壳物质循环 图的阅读 各种地貌的形 成过程及其原理 内外力 作用在不同地域的表现 重点关注地质剖面图的判 读 考查形式 选择题 和综合 题的考查形式并存 难度 系数在0 55左右 分值为 4 8分 热点探究 外力作用地貌 虚拟地质剖面图 山地的形成 地质构造及其实

2、践意义 地表形 态对 交通线路分 布的影响 2014课标 4 6题 12分选择题 河流地貌的 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和 堆积地貌 河流 地貌对聚落的影 响 第一节节 营营造地表形态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 1 识记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 源 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 理解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 应用 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 地貌的形成 塑造 变 质 作 用 侵 蚀 作 用 堆 积 作 用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对地表形态态影响 核 心 知 识识 再 现现 1 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 产产生的热热能 2 表现现形式及作用 放射性元素衰变变 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形成

3、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 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 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 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褶皱皱山脉 海陆变陆变 迁 喷喷出地表 3 地壳运动动 塑造地表形态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 型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 地表 使岩层发生水 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 地表 使岩层发生大 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 脉 常形成高原 断块山 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 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 意 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 的变迁 相互 关系 它们相伴发生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 两者常有主次之 分 就全

4、球而言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为辅 喜马马拉雅山脉和东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动形成的 你 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吗 提示 喜马马拉雅山脉由板块块碰撞挤压挤压 形成 而东东非大裂谷则则是由 板块张块张 裂形成的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读读下面景观图观图 回答 1 2 题题 1 甲景观图观图 的形成 突出反映了 A 地壳的水平运动动 B 地壳的垂直运动动 C 剧剧烈的火山活动动 D 外力的强烈侵蚀蚀 2 乙图图中地质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岩层层受挤压挤压 后被侵蚀蚀 B 岩层层受挤压挤压 后经经沉积积 C 岩层层受张张裂后被搬运 D 岩层层受张张裂后经经沉

5、积积 解析 第 1 题 由甲图可知 景观悬崖壁立 是我国著名的华山景 观 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 第 2 题 由乙图可知 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 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 只 有经外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 答案 1 B 2 A 1 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对地貌的影响 不同的内力作用会使岩层发层发 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和变变形 从而形 成不同的地质质构造和地貌 考生只需掌握各内力作用对对岩层层 地貌造成的影响 就可以顺顺利地解决问题问题 例如 岩层层地壳运动动中的水平运动动 使岩层发层发 生弯曲变变形 形成褶皱皱 褶皱皱中的背斜向上弯曲 多形成山地 褶皱皱中的向 斜向下弯曲 多形成谷地

6、2 根据地貌及岩层层剖面特征判断内力作用的类类型 要求考生能在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对地貌影响的基础础上 根据所给给 图图片或材料信息 判读读出岩层层的地质质构造 进进而确定内力作 用的类类型 如下图图 图图1山体岩层层清晰 岩层层向上弯曲明显显 应为应为 背斜构 造形成的山地 属于地壳运动动中的水平挤压挤压 运动动造成的 图图2 山体呈锥锥形 且山顶顶凹陷呈圆圆形 为为典型的岩浆浆活动动形成的 火山 3 地质质构造类类型的判读读 地质质构造指岩层层在内力作用下发发生的弯曲和变变形 包括背 斜 向斜 地堑堑 地垒垒等 考生需分清地质质构造与地貌无 关 地质质构造仅仅与岩层层的弯曲和变变形有关 地貌指

7、地表的 起伏变变化 如右图图中 a处处岩层层向上弯曲 其地质质构造为为背斜 但其地 表甲为为谷地 b处处岩层层向下弯曲 其地质质构造为为向斜 但 其地表乙为为山地 丙为为断层层构造等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内力作用表现现形式的判断 1 2014 浙江文综综 7 下图为图为 我国某地沿北纬纬38 5 所作的地质质构 造 地貌剖面图图 图图中一般地势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读图读图 完成下题题 对图对图 中四地地质质构造成因 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 地断裂抬升 黄河干流流水侵蚀蚀 B 地断裂下沉 黄河干流沙砾砾洪积积 C 地断裂下沉 黄河干流泥沙冲积积 D 地断裂抬升 黄河干流泥

8、沙堆积积 解析 根据此地位于北纬38 5 东经106 附近 且有黄河流经 可推知是银川平原 地为贺兰山 地势较高 无法受到黄河干 流流水侵蚀 A项错 地位于山口地区 由黄河的众多小支流 形成沙砾洪积 不是干流洪积形成的 B项错误 地有黄河干 流流经 断裂下沉后黄河的泥沙在这里冲积形成冲积平原 C项 正确 地地势较高 黄河干流无法向高处堆积 D项错误 答案 C 考向二 对对内力作用概念的理解 2 2013 广东东文综综 1 下图为图为 某地实实景图图 其所示地质质构造的形 成原因主要是 A 搬运作用 B 地壳运动动 C 变质变质 作用 D 风风化作用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山地 岩层弯曲显

9、示地质构造 为褶皱 所以应为地壳水平运动导致的岩层弯曲变形 地壳运 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答案 B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态 核 心 知 识识 再 现现 1 风风化作用 风风化作用和风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别 提示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在温度 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 发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 叫做风风化作用 风风化作用与风风无 关 而风风力作用则则是指风风的侵蚀蚀 搬运 堆积积等作用 故风风化作 用与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 侵蚀蚀作用与地貌 侵蚀 类型 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 形成戈壁 风蚀洼地 风蚀柱 风蚀城堡等 干旱 半干旱地 区 例如

10、雅丹 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 蚀 使谷底 河床加深加宽 形 成 V 型谷 使坡面破碎 形成 的地表形态 湿润 半湿润 地区 例如 长 江三峡 黄土高 原地表的千沟万 壑 溶 蚀 形成漏斗 地下暗河 溶洞 石林 峰林等 地 貌 一般地表崎岖 地表水 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 石 灰岩 分布地区 例如 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 角峰 U 型谷 冰蚀平原 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 和高纬度地区 风蚀风蚀 蘑菇 沟壑纵纵横 喀斯特 冰蚀蚀 3 搬运作用 风风化或侵蚀蚀作用的产产物在风风 流水 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 转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过程 4 沉积积作用与地貌 沉积 类型 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

11、地区 冰川沉 积 杂乱堆积 形成 地 貌 冰川分布的高 山和高纬度地 区 流水沉 积 形成 出 山口 三角洲 河 口 中 下游 颗粒大 比重大的 先沉积 颗粒小 比重小的 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 的中下游 例如 黄河三角洲 恒河平原等 风力 沉积 形成 和沙漠 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 近地区 冰碛碛 冲积积扇 冲积积平原 沙丘 形成长长江三峡和长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提示 均为为流水作用 前者为为流水侵蚀蚀而成 后者以流水堆积积 为为主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7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质检毕业质检 下图图示意长长江口部分沙岛岛群演 变过变过 程 读图读图 完成 1 2 题题 1

12、 1880 1945年 四处处侵蚀蚀速率大于堆积积速率的是 A 处处 B 处处 C 处处 D 处处 2 据河口沙岛岛群的空间间演变趋势变趋势 推测测 长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 来 A 河口不断拓宽宽 河道不断变变深 B 海水侵蚀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积作用 C 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终好于南航道 D 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积速率 解析 第 1 题 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 越往入海口 河流的流速越慢 堆积作用越明显 结合图中 四处1880 年和1945年的沙洲0米线的变化可知 处的沙洲或从无到 有或由小变大 唯有 处沙洲消失 说明 处受侵蚀速率大于堆 积速率 第 2 题 由图可知 沙洲的面积在增

13、大 说明海平面上 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 河口不断变窄 河道不断变浅 海水 侵蚀作用小于河流的堆积作用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水流向南岸 偏 南岸受冲刷 河道变深 北岸受堆积 航道淤浅 故北航道 航行条件比南航道差 答案 1 A 2 D 1 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间分布规规律及对应对应 地貌 1 不同区域的主导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以我国为为例 2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蚀 中游搬运 下游沉积积 因此 上游为为高 山峡谷 中游河道变宽变宽 下游为为冲积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冲积岛积岛 等 如图图所示 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蚀蚀 冰斗 角峰等 山下堆积积 冰 碛碛丘陵 冰碛碛

14、湖等 风风力作用 在风风的源地附近 以侵蚀蚀作用为为主 形成风蚀风蚀 蘑菇 风蚀风蚀 城堡等 在风风力搬运途中 风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 黄土堆 积积地貌等 2 外力地貌的应应用 1 风风向的判定 2 河流流向的判定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外力作用与地貌 1 2016 新课标课标 全国 7 9 贝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贝类 生物在海岸 带带堆积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经常分布着多条贝贝壳堤 标标志着海 岸线线位置的变变化 下图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 1 3 题题 1 在任一条贝贝壳堤的形成过过程中 海岸线线 A 向陆陆地方向推进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进 C 位置稳稳定 D

15、 反复进进退 2 沿岸流动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处的泥沙 并在贝贝壳堤外堆 积积 由此 A 形成新的贝贝壳堤B 加大贝贝壳堤距海岸线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D 迫使河流改道 3 河流冲积积物是该该地海岸线变动线变动 的物质质来源 多条贝贝壳堤的形 成说说明河流入海口 A 位置稳稳定 泥沙沉积积量小 B 位置稳稳定 泥沙沉积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变动 泥沙沉积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变动 泥沙沉积积量大 解析 第 1 题 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所以 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 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 这 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 积而形成贝

16、壳堤 故选C项 第 2 题 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 海 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 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 所以 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故选B项 第 3 题 由图可知 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 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 过程中 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 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 推进 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 所以 入海口有大 量泥沙沉积 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 故选D项 答案 1 C 2 B 3 D 2 2016 天津文综综 1 2 阅读图阅读图 文材料 回答 1 2 题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发现 的贝贝壳堤 是贝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 在海边经较长时边经较长时 期堆积积而形成的垄岗垄岗 可以作为为当时时海岸 线线的标标志 1 图图1所示古海岸线线分布地区地势势的总总体变变化趋势趋势 是 A 由东东北向西南倾倾斜 B 由西向东倾东倾 斜 C 由西北向东东南倾倾斜 D 由北向南倾倾斜 2 该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线位置的变变化 反映了 A 海平面间间歇性下降 B 气候持续续性变变暖 C 海滨滨泥沙不断淤积积 D 地壳阶阶段性下沉 解析 第 1 题 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