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19538542 上传时间:2020-01-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为了掌握土壤墒情变化规律,预测旱情发生的趋势,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防旱抗旱以及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在多点调查基础上,根据农业特点,建立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花生、油菜、山芋8种主要旱作物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合理灌溉、保墒蓄墒、耕作施肥等农业生产措施,达到节水、降本、增效。1 主要工作方法根据土壤墒情和旱情监测站多点采集的土壤墒情信息,收集科研单位的研究资料和国内的科研成果,召开专家座谈会研究制定本指标体系。2 术语2.1 土壤墒情评价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以土

2、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比值的百分数表示。根据墒情评价指标,把土壤墒情分为五个等级,即过多、适宜、轻度不足、不足、严重不足。2.2 旱情评价在土壤墒情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旱情评价指标,把旱情分为轻旱、中旱、重旱、极旱四个等级。2.3 土壤含水量指单位数量的土壤所保持的水量。常用以下表示方法:一是土壤中水分的重量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称为“重量含水量”,用重量百分比表示;二是土壤中所含水的体积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比,称为“体积含水量”,用体积百分比表示。土壤重量含水量和体积含水量可以相互转换,重量含水量乘以容重即为体积含水量。2.4 田间持水量指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是灌溉上限。其大小受土壤

3、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松絮状况等因素影响。是农田灌溉水量的依据。2.5 土壤相对含水量是土壤重量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2.6 毛管断裂含水量土壤水分减少到一定程度(一般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较粗毛管空隙悬着水出现断裂呈非连续状态时的土壤含水量。2.7 凋萎含水量植物因无法吸收水分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其大小因土壤质地和作物种类不同发生变化。2.8 作物耗水量耗水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而获得一定产量的水分指标,它包括土壤蒸发、叶面蒸腾和地下渗漏水分总量。3 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方法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主要依靠土壤水分测定结果和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要求,参照

4、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联系含水量、凋萎含水量、土壤性状、降水和土壤水分同期记载,分别分析土壤墒情适宜程度、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降水和同期土壤水分变化等。3.1 土壤墒情评价把土壤墒情分为五个等级,即过多、适宜、轻度不足、不足、严重不足。“过多”为高于相对适宜含水量;“轻度不足”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确定,介于适宜和不足之间;“不足”为低于相对毛管破裂联系含水量;“严重不足”介于不足和相对凋萎含水量之间。3.2 旱情评价在土壤墒情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旱情评价指标,把旱情分为轻旱、中旱、重旱、极旱四个等级。墒情“轻度不足”即为“轻旱”;墒情“不足”即为“中旱”;墒情“严重不足”即为“重旱”;

5、小于相对凋萎含水量即为“极旱”。3.3 评价作物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划分,华北区主要是研究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作物土壤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体系。4 华北区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4.1 冬小麦评价指标体系4.1.1冬小麦需水规律小麦的耗水量是指从播种到收获期间麦田消耗水分的总量。据测定小麦一生总耗水量每亩约300立方米左右,每生产1千克小麦籽粒约耗水1200千克。其中30-40为土壤蒸发,60-70为叶面蒸腾。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水量主要与气候条件及小麦不同时期对水分的要求有关。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需水量随着产量的提高略有增加,而各个时期的特点比较一致。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阶段耗水量不同,

6、一般趋势是:苗期少,拔节以后逐渐增加,到孕穗期为小麦的需水邻界期,到抽穗开花期耗水量达到最高峰,灌浆以后又逐渐减少。其原因是苗期正处在秋冬春气温比较低的生长季节,苗小叶少,因而田间蒸腾均小,需水量也少,从播种到拔节初将近5个半月的时间内,耗水量仅占总耗水量的1/3左右;拔节后,一方面由于气温逐渐增高,蒸发量大,另一方面,植株生长迅速,叶面积不断增大,蒸腾量也不断加大,因此,需水量也逐渐增加,从拔节至开花期约1个月左右的时间,耗水量也占到总耗水量的1/3左右;抽穗到灌浆期,由于气温更高,叶面蒸腾量很大,日平均耗水量达到最大值;灌浆以后,叶片逐渐枯死,蒸腾量也逐渐减弱,故小麦的需水量又有下降的趋势

7、。中国农科院农田水利灌溉研究所在新乡地区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小麦从播种到拔节近150天的时间内,耗水量仅占总耗水量的1/3左右。4.1.2 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对适宜的土壤水分要求不同,小麦出苗需要充足的水分,但是土壤水分过多,超过田间持水量的90以上,则土壤通气不良,种子的发芽出苗均受到影响。出苗到返青,一般要求在70-80%之间,拔节到抽穗营养生长很快,结实器官也急剧形成,对土壤水分反应敏感,要求也高,一般要求在70-90。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严重时会形成“卡脖旱”。保证这段的土壤适宜湿度是小麦丰产的关键。灌浆到成熟阶段,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虽不象中期

8、那样多,但一般仍不宜低于70,土壤含水量低于65以下,就会影响有机养分的合成和向籽粒中输送,是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因此,抽穗、灌浆期保证不受旱是达到增粒增重,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表1 华北区冬小麦土壤墒情与旱情指标体系主要作物生长时期测定土壤深度(cm)墒情、干旱等级(%)过多适宜轻微不足/轻旱不足/中旱严重不足/重旱极旱冬小麦出苗期0-208570-8570-7565-7055-658565-8550-6540-5030-408060-8050-6040-5030-408565-8555-6545-5535-458065-8055-6545-5535-45354.1.3 气候

9、特点华北区地处季风气候带,小麦墒情的变化深受地域气候的影响,降雨和小麦生育期需水不同步,尤其旱地小麦表现得更为突出:降水量少,全年降水500650mm,并多集中于7、8、9三个月。4. 1.4 推荐措施小麦是粮华北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小麦产量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备好底墒水,足墒下种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在只能浇一水的麦田,以浇在起身、拔节期效果最好。在两水条件下,群体小的麦田以起身水配合孕穗水最好;群体大的麦田以拔节水和灌浆水相配合最佳。在三水条件下,冬前干旱年型以冻水、拔节水、灌浆水相配合,能使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方面均衡发展,一般年份以起身、孕穗、灌浆三水为宜。在不同灌水组合中,中低

10、产条件下起身到拔节水特别重要,无论哪种组合,凡与拔节期浇水配合的增产效果均很好。高产麦田,在冬前浇足浇冻水,早春保墒壮苗情况下,早春应控水肥,蹲住基部节间,注意在拔节后灌水促进,有利于形成壮秆大穗。(1)播种期小麦足墒下种是保证全苗、促进幼苗健壮、根系发育良好、增加年前分蘖的先决条件。播种期灌溉补墒是本区小麦第一个关键水。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本区小麦播种的足墒标准是020cm的土层(耕层内),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低于70%即应灌水。在播种适期的前期,宜先灌水后耕地,以保整地与播种质量;在播种适期的后期,则宜播种后灌水,以免灌后遇雨,不能及时整地,延误适期播种,是否灌溉和

11、灌水定额视土壤墒情而定,一般灌水定额每亩3040m3,过小则不能保证小麦发芽出苗,播前灌水定额过大,影响及时整地播种,播后灌水定额过大,地面易板结,影响出苗。(2)越冬期小麦进入越冬前期,于12月下旬前后,如果麦田020cm土层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需要进行灌溉。这次灌溉不仅可以满足麦苗需水要求,且平抑地温,疏松表土,起到巩固分蘖作用。但由于该区冬季气温相对华北地区较高,有时小麦越冬期并不明显。为避免麦苗过旺、封行过早、甚至倒伏、成穗率低、粒少粒轻,一般旺苗不进行冬灌。但对于苗情较差的瘦弱苗,结合追肥提前冬灌,以促进根系发育和麦苗健壮,抵抗寒流冻害。(3)返青期小麦越冬期田间耗水量小,

12、日耗水量只有0.7mm左右,同时地下水的补给量相对较大,所以小麦根际土壤水分消退慢,每日只消退0.1%(占干土重)左右,一般不会出现干旱,可不灌返青水,以免土壤湿度过大,抑制土温回升,不利于小麦返青。如天气持续干旱,且小麦缺肥长势差,可结合追肥进行适量补灌,定额以不超过每亩30 m3为宜。(4)拔节孕穗和抽穗扬花期两个生育期从3月下旬到5月上旬,约50天左右,为小麦耗水强度最大的阶段。根据多年降雨资料统计,很多年份此期的降雨量不能满足小麦需水要求,而这两阶段耐旱程度不同。拔节孕穗期受旱减产严重,抽穗开花期比拔节孕穗期耐旱。拔节孕穗期发生干旱,040cm土层含水率降到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下时,应

13、及时进行灌溉,可以提高小麦成穗率和粒数,灌水定额3040m3/亩。小麦进入抽穗开花期以后,耐旱而怕涝渍,发生干旱时应进行灌溉。由于抽穗开花以后的耐旱程度提高,灌溉的土壤水分指标(040cm的土壤含水率)应以田间持水量的60%为宜,灌水定额宜小,每亩3040m3。(5)成熟期小麦灌浆成熟期比小麦抽穗开花期的耐旱性增强,耐渍的能力减弱。低于土壤水分适宜下限值时已发生干旱,应实行补灌,灌水定额一般3040m3/亩,严重干旱可为4050m3/亩。50%保证率时灌溉次数12次,灌水时期为播种和分蘖期。75%保证率,灌水次数23次,灌水定额同上,灌水时期为播种、分蘖或冬灌、拔节或抽穗。90%保证率,灌水次

14、数34次,灌水定额同上,灌水时期为播种、分蘖或冬灌、拔节和抽穗。4.2玉米评价指标体系4.2. 1 玉米的需水规律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不同的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发芽出苗阶段和苗期阶段生长慢,需水量小。拔节孕穗期生长旺盛,叶面积增大,温度升高,需水增多,特别抽雄前后,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耗水量最大时期,是水分“临界期”,此期缺水造成“卡脖旱”,灌浆到成熟仍要求较多水分,促进灌浆,增加粒重。各生育阶段对水分地需求差异较大。出苗期:玉米在播种后需要吸取相当本身绝对干重4050的水分,才能膨胀发芽。如果墒情不足即使发芽,也会由于顶土出苗力弱,造成缺苗。当土壤水分过多时,种子也会

15、霉烂造成缺苗。在这个时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玉米从播种到出苗由于时间短,耗水量也比较少,只占全生育期的耗水量的36。幼苗期:在这个时期需水量相对较少,耗水量只占总耗水量的1618,在这个阶段要控制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有利于蹲苗。拔节孕穗期:该期玉米耗水量大,对水分的要求也比较高,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2330,这一阶段适宜土壤的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抽雄开花期:玉米抽雄期是玉米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对水分十分敏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如果水分不足,空气干燥,气温高就不能正常抽雄,这个时期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这个时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这个生育期的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1428。灌浆成熟期:该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仍需要相当多的水分,灌浆至腊熟期,适宜土壤的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成熟阶段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19324.2. 2 玉米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