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9_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201911130237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537708 上传时间:2020-0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9_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201911130237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2019_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201911130237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2019_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201911130237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2019_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201911130237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2019_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201911130237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9_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20191113023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9_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20191113023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无答案)(考试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计100分)1. 哲学与世界观的主要区别是 A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B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 D世界观是零散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 “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强调离开了

2、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 B C D 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 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这种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5. 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 未有此事,先有此理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6. 下列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预见和指明社会发

3、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动员和掌握广大人们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提供社会变革的政治保证 A B C D7. “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这句话告诉我们A.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 B. 任何哲学都具有时代性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 D.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 A. 物质 B.运动 C.规律 D.

4、实践9.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唯物主义往往是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往往是唯心主义的,同样,自然观与历史观不能有机统一,即使自然观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没有与历史辩证法统一,历史观往往导致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三个“统一”,它们是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 A B C D10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A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B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C具体的物质形态 D无法被人们感知的客观存在11.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的是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

5、的物质世界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A B C D12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它们的共同点是 都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 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都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成了物质 A B C D13.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句话表明 A.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 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

6、志为转移的14. “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5. 克拉底鲁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意识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违背了事物是运动的原理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6. 心理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分施加压力,应该把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降低到符合孩子实际水平的位置。这说明 A.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尊重客观规律 B. 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

7、事C. 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利用规律D. 人应该主动改变规律,为人类造福17. 对物质、运动、规律三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世界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 B C18. 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相同的哲理的是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桐华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C.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D.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19. 意识的根源在于 A客观存在 B自然界 C人的大脑 D人类社会20下列关于

8、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先于物质而产生的21. 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思考。这说明 A. 物质是客观的,意识也是客观的 B.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 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有句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巴菲特这一观点反映了A.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B.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复制 C. 具有目的性 D. 有些事物人类无法认识23. 中医有“久

9、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A.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C.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24. 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25.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形而止矣。行之,明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 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出真知 A B C

10、D2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名言,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书本和实践是认识的两个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27.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无限性 B反复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28.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后来又认识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了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从哲学上看,这表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认 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 B C

11、D29.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的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 B C D30. 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获得各种信息,购买所需物品,并能与远隔千里之外的朋友聊天、讨论问题,各抒己见。这说明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D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31. 一个水桶由长短不一的木板组成,它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长最短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 部分决定整体 B. 整体处于统率地位,部分服从整体 C.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D. 整体与部分是有区别的32. 下图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的变化,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B.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 联系具有多样性特点 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33. 下列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又体现了发展观的是 邯郸学步 一箭双雕 吐故纳新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A. B. C. D. 34. 我国著名的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