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讲评版)2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94809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讲评版)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届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讲评版)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届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讲评版)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届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讲评版)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届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讲评版)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讲评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讲评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8 六校联盟三联考语文卷2017 届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讲评版)命题:珠海市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组 2016-12-15本试卷 22 小题 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制作:红树主人【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卷(阅读题)和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2B 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

2、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字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事件。人们为了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便用绳子打一个结用来记录。后来的人们学会用简单的图案来表达,被后人称作象形文字。不难看出,我们祖先表达事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画图的方式来传达的。在我国,通常文字注重的是一种视觉的传达,现实中的物与表现文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

3、的联系。秦始皇统治时的书同文化,是把各国杂乱的文字进行统一,从而结束了文字纷乱的局面,也为我们今天的汉字奠定了基础。书同文被人们称为“小篆”,而之前各国不统一的文字被称为“大篆”,隶书便是在篆书基础上逐渐地发出了自己的光芒。隶书的起源,大部分人联想到的应该是秦汉时期,认为是程邈创造的书体。其实早在战国时期隶书便已经萌芽,能见证这种说法的是1980 年出土的青川木牍。说明了战国中晚时期隶书就已经存在,可以说与篆书同时存在,只不过是被篆书一时掩盖了她的光芒。隶书的书写,笔画中夹杂着装饰的成分。古代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隶书大多是书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这些并不如在纸张上那般的流畅,会受到材料的阻力的限

4、制,所以在书写笔画的时候需要加以力道去表现,笔势到了中间轻微向上拱起,到了尾端加重之后再利落地出锋。蒋勋撰写的汉字书法之美,把波磔zh与我国古代建筑里的“飞檐”联系在一起。细看隶书中的笔画,是否会发现和我国古代建筑的屋檐有异曲同工之妙?利用往上升起的斗拱,把屋檐的尾端拉长并且翘起一个优美的弧度,在我国美学传统中,这种悠远拉长的表现手法并不少见,并由此表现出建筑的宏伟大气。蒋勋先生提出的这种想法十分的有趣,让人忍不住去细细咀嚼。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我们知道的篆书是纵向取势,字形较长。而后演变为隶书之后,采用横向取势,左右分字,字体形状偏方扁,笔画也从纵向向横向发

5、展,这是隶书的一个基本造字特点,与篆书的根本区别便在于此。那为什么要用“化圆为方”这个词语来形容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过程呢?我们所看到的篆书笔画是圆润的,带着充满活力的曲线组成的一个个文字,那么,隶书是撇开篆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字体吗?并不是这样的,先有篆书之后再有了隶书。在篆书圆润线条的基础上,逐渐把字体写方正。在书写隶书时,不管是直画或者是方折,无不蕴藏着篆书的曲线弧度。正是因为如此,隶书的笔画才具有波动性,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隶书的笔画。而你要是想写好隶书,如果你不了解篆书的圆,那你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隶书的方。在隶变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较大的特征,即变画为点和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书几乎是看不

6、见点画的,偶见的点也是一种浑圆的点。然而隶书中点已经被作为一种单独的笔画来书写,不再是依附于画。随着隶书的不断发展,点画的写法也日渐丰富起来,如平点、竖点、左右点等。除此之外,隶书把篆书中一些盘旋连绵的笔画断开写,这样人们在书写时更加方便。(文/刘延芳 浅析汉代隶书的美学意蕴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我们的祖先为了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后来又学会了用简单的图案来表达。B.文字是一种视觉传达的工具,字形与现实中的事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C.被称为“小篆”的书同文,结束了文字的纷乱,为我们今天的汉字奠定了基础。D.1980 年出

7、土的青川木牍证实了战国时期隶书便已经萌芽。1【答案】B【解析】B 项断章取义。原文第一段“在我国,通常文字注重的是一种视觉的传达”,前面有限定词“在我国”。【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在古代隶书受到书写材料的限制,笔画不如在纸张上那般流畅,往往需要加以力道去表现。B.蒋勋在汉字书法之美中把波磔与我国的古代建筑里的“飞檐”联系在一起。C.隶书的笔画形成了我国传统美学中悠远拉长的表现手法,并由此表现出建筑的宏伟大气。D.篆书的纵向取势与隶书的横向取势是两种字体的根本区别。2【答案】C【解析】C 项曲

8、解原文。“悠远拉长的表现手 2/8 六校联盟三联考语文卷法”并非是隶书形成的。【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隶书与篆书同时存在于战国中晚时期,只不过篆书的光芒盖住了隶书。B.隶书“一波三折”的笔画,正是由于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笔画无不藏着篆书的曲线弧度。C.隶书把篆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形成了笔力强劲,笔锋利落的方正字体。D.隶书中的平点、竖点、左右点是由篆书中偶见的浑圆点而来,使汉字的笔画也丰富起来。3【答案】D【解析】D 项无中生有。“平点、竖点、左右点等”不一定来自浑圆点,文中无此

9、信息。【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2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藤的悲剧游览过绍兴青藤书屋的朋友回来说,青藤书屋是一座石柱砖墙、木格花窗的平房,前后两室,前室南向,窗前有一小天井,天井西端有一株枝干蟠曲、大如虬松的青藤,传说是书屋主人徐青藤亲手所栽。徐青藤本名渭,字文长,晚年自号青藤道士,诗词书画曲剧俱工,中国历史上像他这样的全才似乎不多。朋友的谈论勾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找来他的诗文书画和明人写的传记,仔细研读揣摩。读着读着,就惊奇的发现,徐青藤不仅栽藤,且写藤、画藤。藤,似乎成了他精神上的某种寄托。对于他这种“

10、藤的情结”,心中颇多疑惑,最后才恍然大悟:徐青藤原来就是一株藤。徐青藤开始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就是一根藤的命运。他是梦想能“砥柱中流”的。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聪慧颖悟,才思敏捷。但二十岁考上生员后,八次应乡试,屡试屡败,直到四十一岁,始终没有得中。时值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徐青藤非但穷究学术,还留心经济之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剪除倭寇,立功边庭。当时胡宗宪因为与严嵩的关系,得以总督江北、江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独揽边域大权,同时摆出一副广罗人才、共商抗倭大计的姿态,想延揽徐青藤入幕。对于徐青藤来说,入幕为宾成了唯一的展露才华、实现宿志的机会。虽然他对胡的延请再三推辞

11、,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从此,他开始了藤的生涯。藤之为物,柔弱是它的本性,攀缘是它的轨迹。在茂密的丛林里,藤如果想要见到天日,瞻仰阳光,它唯一的途径就是攀缘大树;但是,当大树一旦被砍倒,藤的命运是,要么成为树的陪葬,要么委身于地,任人践踏。徐青藤一方面希望“砥柱中流”,一方面又以“一尘不到”自励。胡宗宪请他入幕时,他提出要保持宾客的地位,表明自己并非趋炎附势,企图藉以升官发财;胡宗宪威势赫赫,“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诸生傲之”,保持了书生本色。传说有一天深夜督府召开紧急会议,胡宗宪到处找不到他,而他却在一家小酒店里同几个青年畅通酣饮,等他醉醺醺回到督府,会议也快结束了。可以说,

12、文人的自命清高、任诞不羁以及酸溜溜的醋劲,在他身上都找得到。一棵树固然有时需要藤萝的装饰,然而胡宗宪对待文人确实有其雅量。可以想象,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徐青藤的心情是舒畅的,因此作幕期间,对御倭部署多有中肯建议。然而好景不长,大树终于有一天倒了,藤失去了依赖。随着严嵩的垮台,胡宗宪也成为奸党株连下狱,徐青藤结束了五年的幕客生涯。政治敏感性的缺乏,使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自命清高却又在为奸党效力,且又深得信任。人生抱负的幻灭,一世清名的玷污,不为人知的痛苦,种种因素交织一起,使他精神受到极大刺激而失常。他几次自杀,但都没有死。隆庆元年,四十六岁的徐青藤因精神错乱,误杀后妻张氏,以至身陷囹圄达八年

13、之久。直到万历元年,经同乡好友张元汴等人的大力营救,才得以获释。藤有多种,有一种藤,生活在灌木丛中,拉杂于蓬蒿之上,弱不禁风的蔓迎风招展,洋洋自得;也有一种藤,类似薯藤,匍匐于地面,每一节都有根须,广吸营养于基层,倒也无妨于妒忌的目光,自在于墨黑的土壤。而徐青藤却不是这两种藤,在自为墓志铭中,他是这样说的:“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出狱之后,徐青藤“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一切可惊可怖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这时,他的精神已恢复正常,但“愤益深,癫狂益甚”,笔之于诗文,则嬉笑怒骂、自然奔放;形之于书,则纵横跌宕,

14、苍劲有致;表现在绘画中,则在笔酣墨饱之中,洋溢出不羁、不驯和不平。我看到,在他的墨葡萄轴中,藤条枝叶纷披,历乱错落;杂花图卷中,藤条老辣纵横,显示出不可一世的动感。他是在以藤自况。但他始终没有弄清楚的一点是,一株藤刚劲也好,柔弱也好,始终只是一株藤,就像他和那个时代的文人一样,始终只是附属于统治阶级的一个特殊阶层。这就是宿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牢骚困苦一辈子的徐青藤,死在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他的故居青藤书屋里。我想徐青藤的悲剧,就在他是一株藤,而不是一棵树,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群体的悲剧。(文/忘川 有删节)4.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散文

15、开头从朋友介绍青藤书屋写起,特意点出书屋前栽的青藤,使行文自然不突兀,而且有以物喻人之意。B.徐文长一生写藤、画藤、爱藤,亲栽青藤于书屋之下,这种“藤的情结”,可视为他一生精神追求的写照。C.徐文长在自为墓志铭中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悲剧在于明明“操洁”,偏要“入幕”, 身不由己。D.散文以“藤”为线索,勾连了徐文长的一生,中间几处对藤的介绍和议论,含蓄地点评了徐文长的人生。 3/8 六校联盟三联考语文卷4【答案】B 【解析】并非爱藤,藤也不寄寓他一生的精神追求。【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结合全文,分四个阶段概括徐文长

16、的生平经历,每个阶段概括语言不超过 10 个字。(4 分)5【答案】参加科考,屡试屡败;入幕为宾,辅佐权贵;失去依赖,精神错乱或身陷囹圄;出狱之后,放浪形骸或放浪形骸、死于书屋。(每点 1 分,概括出四个阶段,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由第 3 自然段“二十岁考上生员后,八次应乡试,屡试屡败,直到四十一岁,始终没有得中”可以看出,徐的第一段经历为科考失利。由第 3 自然段结尾“想延揽徐青藤入幕虽然他对胡的延请再三推辞,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从此,他开始了藤的生涯”可知,徐的第二段经历为入幕为宾。由第 6 自然段“然而好景不长,大树终于有一天倒了,藤失去了依赖。随着严嵩的垮台,胡宗宪也成为奸党株连下狱,徐青藤结束了五年的幕客生涯”“隆庆元年,四十六岁的徐青藤因精神错乱,误杀后妻张氏,以至身陷囹圄达八年之久”可知,徐的第三个阶段为失去依赖又身陷囹圄。由第 8 自然段“出狱之后,徐青藤放浪曲蘖,恣情山水”,第 9 自然段“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牢骚困苦一辈子的徐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