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449914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01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第五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第五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第五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第五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目的与要求: 1掌握厥阴病提纲;乌梅丸证、干姜黄芩连人参汤证的症候、治法、方药。掌握厥证的证候特点、基本病机,及对厥证的辨治;掌握厥阴热利证、厥阴肝寒犯胃证的证治。 2熟悉麻黄升麻汤证、熟悉辨厥热胜复证的机理、及辨厥阴病预后的方法。 3.了解厥阴病愈期。 4背诵第 326、338、359、337、335、350、351、371、373 、378、381条。 计划学时:,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生 理 概 况,经络:,脏腑:,生理特点,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

2、胆经,心包和肝, “两阴交尽”是谓厥阴; 阴尽阳生,极而复反; 风木之脏,性喜条达; 与脾胃关系极为密切。,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3,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六经病证的末期阶段,病 理 概 况,病因来路,病期病性,病机,病证类型,传经:三阳病及太阴、少阴病传变而来 直中:厥阴本虚外邪直犯厥阴,邪犯厥阴,阴阳各趋其极,而见寒极、热极、或者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证厥证 厥热胜复证 下利呕哕证,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4,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三、治疗概况,正治法,禁忌:,四、预后及转归 厥阴虚寒的预后及转归,上热下寒证 寒证 热证,寒厥证养血散寒法-当归

3、四逆汤,厥阴肝寒证宜暖肝散寒-吴茱萸汤,清上温下乌梅丸,清热凉肝解毒 白头翁汤,随证而论,如热证、实证,禁忌发汗、温补法; 虚证、寒证当禁忌发汗、涌吐、清下诸法。,阳回正复,则病退向愈。 阳复太过,脏邪还腑,转出少阳;或变为邪热等。 阳亡阴盛,或阳亡阴竭,皆预后不良,多属死证。,原文326381,共55条;涉及方剂12首。,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5,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一、厥阴病提纲 【原文】 326 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提要】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提纲。,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6,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解析

4、】326,厥陰之爲病,邪入厥阴,木火上炎,土虚木贼,脉证 特点,不欲食 食则吐蛔,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风木化火炎灼于上,脾虚木贼而为下寒,下之利不止,误下则更伤脾阳,下寒更重,提示:厥阴病禁下,因机:,口渴多饮水,嘈杂似饥,误治:,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7,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二、厥阴病愈期 【原文】 328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提要】厥阴病欲解的时间。,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8,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一、蛔厥及久利证(乌梅丸证) 【原文】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爲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

5、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提要】辨脏厥与蛔厥的异同,并指出蛔厥的证治。,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9,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解析】,脈微而厥,傷寒,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四肢厥逆,程度较重且持续加深,手足冷过肘膝甚至全身皆凉,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无一刻安宁,脏厥,真阳极衰脏气垂绝心神涣散残阳欲脱,蚘厥,四肢厥逆程度较轻且呈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蛔虫脉象沉伏不显,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此爲脏寒脾虚肠寒膈胃有热蚘上

6、入膈,温脏散寒,急救回阳,四逆汤类方,温脏袪寒,安蛔止痛,乌梅丸,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0,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脏厥与蛔厥的鉴别,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1,乌梅丸方义分析:,附子、干姜、桂枝辛热温里祛寒 黄连 黄柏苦寒清热,蛔得苦则下 人参 当归 补气养血,扶助正气 蜂蜜 调和诸药,乌梅 味酸制蛔,君 臣 佐 使,蛔得酸则静 使蛔静而痛止,细辛 川椒,辛温,温脏散寒驱蛔 蛔得辛则伏,温脏袪寒 益气养血 安蛔止痛,寒热错杂 虚实并见,蛔厥证,久利证,酸辛苦甘并进,以酸为主;寒热并用,补泄兼施,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2,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7、,【现代研究】 研究证实,乌梅丸煎剂对蛔虫具有麻醉作用,可使其活动迟钝,呈濒死状态;有促进胆囊收缩和排泄胆汁的作用;还能作用于肝脏,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汁pH值;对奥狄氏扩约肌有明显的扩张作用。 能显著延长小白鼠负重游泳死亡的时间,具有抗疲劳作用;能显著延长在缺氧条件下小白鼠的存活时间,具有抗缺氧作用。 在降血糖、血脂及胰岛的保护作用等方面均有着确切疗效。除刺激胰岛2细胞的分泌外,尚对受损的胰岛2细胞有修复和再生作用,还能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提高免疫力,从而改善一般状况。 可升高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大鼠结肠粘膜中NO的水平, 起到了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和对结肠粘膜的保护作用。,2020/1/9

8、,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3,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临床应用】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泄泻、痢疾、消渴、带下、崩漏、不孕症、不育症等,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 现代临床化裁,用于胆蛔症、蛔虫性腹痛、蛔虫性肠梗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荨麻疹等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胆蛔症及肠蛔症,安蛔止痛效果确切,且汤剂效果优于丸剂。加入槟榔、川楝子或苦楝根皮,可增强驱蛔效果。 久泄、久痢,既可用丸剂或汤剂内服,还可煎汤保留灌肠。 泄痢较重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罂粟壳; 脓血较多,加白头翁、秦皮; 里急后重明显,加枳壳、木香、山楂炭。,20

9、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4,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二、寒格吐利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 359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提要】上热被下寒所阻格,呕吐下利的证治。,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5,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解析】359,外感热病,伤寒,本自寒下,素有虚寒泄利,医复吐下,误施吐下,寒格,食入口即吐,便溏泄利,伴脘腹痞胀心烦、口苦舌淡苔黄腻脉虚弦数等,(呕吐频剧),上热下寒寒热阻格,清上温下辛开苦降调和脾胃,治法,人参: 补脾益气,方剂,黄芩黄连,苦寒泄降以清上热,干姜: 温中散寒,202

10、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6,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临床应用】 本方用于呕吐、泄泻、痢疾、胃脘痛等,证属上热下寒者。 现代临床用本方化裁,治疗急、慢性胃炎,胃肠炎,痢疾,消化性溃疡,胆囊炎,尿毒症等疾病,具备上热下寒病机者。 呕逆重者,加竹茹、代赭石、陈皮; 下利重者,加茯苓、白术; 虚寒重者,加附子。,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7,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三、正虚阳郁唾脓血泄利证(麻黄升麻汤证) 【原文】 357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沈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爲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提要】正虚邪陷阳郁,唾脓血泄利不止的证治。,2

11、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8,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解析】,因机:伤寒六七日大下后下,证候,寸口脉沉而迟,泄利不止 下部脈不至,治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补泻兼施,发越郁阳,方剂:麻黄升麻汤,正虚邪陷阳郁不伸肺热脾寒,邪陷阳郁于上,脾虚肠寒于下,【解析】357,喉咽不利唾膿血,咽喉肿胀疼痛吞咽困难,手足厥逆,邪陷阳郁,脾虚肠寒,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19,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临床应用】 本方用于喉痹、烂喉痧、泄泻、咳喘、肺痿、肺痈、阳痿等,证属上热下寒,邪陷阳郁者。现代临床用其化裁,治疗猩红热,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结肠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具

12、备本证病机者。,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0,第三节 辨厥证,一、厥的概念及病机 【原文】 337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提要】论厥证的基本病机及证候特征。,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1,第三节 辨厥证,【解析】,凡厥者,基本病机,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证候特点,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阴阳气为什么不相顺接?,阴阳气?,阴阳气不相顺接为什么会出现手足逆冷?,【鉴别】 伤寒论所述之厥证与内经所论之厥有何不同 ?,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2,第三节 辨厥证,二、厥证辨治 (一)热厥 1辨证要点及治则 【原文】 33

13、5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提要】论热厥的辨证要点及治则。,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3,第三节 辨厥证,【解析】,傷寒,一二日 至四五日,热厥,表邪入里化热,邪热伏郁,阻遏气机,辨证 要点,病因病机,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手足逆冷的同时必见身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里热征象,在手足厥逆出现之前,必先有发热等热证的过程,手足厥逆的程度与邪热伏郁的浅深和热邪的轻重正相关,治法:厥应下之,误治: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包括清、下两法,提示禁忌发汗,2020/1/9,陕

14、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4,第三节 辨厥证,2热厥证治 【原文】 339 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爲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提要】论热厥轻证及转归。,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5,第三节 辨厥证,【解析】,傷寒,指頭寒 嘿嘿 不欲食 煩躁,小便不利色黄,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欲得食,此熱除也,其病爲愈,若厥 而嘔 胸脅煩滿,邪热不得透达肝胃气滞而阳郁加重,必便血,宜四逆散,其后,熱少微厥,按照逻辑关系,动态地分析病情变化。,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6,第三节 辨厥证,【原文】 350 傷寒,

15、脈滑而厥者,裏有熱,白虎湯主之。 【提要】论热厥重证的证治。,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7,第三节 辨厥证,【解析】,因机:,证候,脉滑 而厥,伴身热胸腹灼热口渴多饮心烦尿黄舌红苔黄等,治法:,方剂:,无形邪热炽盛于里阻遏气机阳郁不达,脉来圆滑流利有力,手足厥逆,【解析】350,伤寒邪气入里化热,阳热内郁,里有热,辛寒清解里热,透达郁阳,白虎汤,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8,第三节 辨厥证,(二)寒厥 1寒厥治禁 【原文】 330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提要】论虚寒厥证禁用下法。 【解析】,诸四逆厥者,虚寒厥证,法当温补,不可下之,虚家亦然,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29,第三节 辨厥证,【鉴别】 本条提出“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 335条又指出“厥应下之”。从字面看两条似乎矛盾,然究其实质并不矛盾。盖两条所指的对象不同,是针对虚寒、实热两种不同性质之厥证提出的治禁和治则。,2020/1/9,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30,第三节 辨厥证,2寒厥证治 (1)血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