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专题12第1节Ⅱ.学_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含解析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430068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专题12第1节Ⅱ.学_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专题12第1节Ⅱ.学_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专题12第1节Ⅱ.学_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专题12第1节Ⅱ.学_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本主旨这篇怀旧散文首次发表于上世纪30年代,作者借用小说笔法叙事,写法别致。“母亲”执着地想去“看火车”,但“成年忙碌”,“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作者以旁观者的平静口吻讲述自己“母亲”心中梦想与生存困境冲突着,感念之情在克制中愈发显得浓烈,读来感人至深。写作特点情真意切,真挚感人;描写细腻,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朴实。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

2、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

3、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象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

4、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

5、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那末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它是怎样跑的呢?”“那可说不上来。”“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

6、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题目明确文章的写作对象。“母亲亮着眼睛问”,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一个“亮”字,表达出母亲对“一阵人”能看到火车的羡慕之情。开头的对话描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的母亲与行人的对话。写出母亲对看火车的向往和无法前往的无奈。第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一就,以后,又,然后”一系列的关联词语,将母亲忙碌的情景表现了出来。第二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一天到晚的捶着碗豆”“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表现出母亲非常辛苦。“催,催,催,催;催,催,”作者连用六个“催”,后面紧跟省略号,从内容上看,写出了母亲

7、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母亲对火车的好奇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作铺垫,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她总要探问几句”,“总要”体现出母亲对好奇之事的念念不忘,“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点出母亲要与“他们”分享看火车喜悦的心情。“象蛇一样的长”“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写出了人们对火车的好奇,侧面表现出母亲所生活环境的偏僻、闭塞。中间部分写母亲与行人的对话,既有母亲的向往,又有一种无奈之情。画横线部分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神态、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了火车对母亲的影响。从叙事上来看,运用整散结合的手法,使叙事能起到舒缓节奏等作用。“火

8、车跑得很快吗”“它是怎么跑的呢”“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母亲对过路人变换着不同的角度询问,时时发出的感慨,细致地刻画出母亲的内心世界。第三处的对话描写,突出母亲既想看到火车,又无法离家去看而产生的矛盾心情。画横线的句子表面是刻画“跟她讲话的人”的不胜其烦,实际上则是写母亲对能看到火车的盼望之情。以母亲的叹息收束全文,表达出作者对母亲不能将希望变为行动的深深惋惜之情。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

9、横线部分。(5分)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1【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应考思路通读画线句子,把握与母亲劳作相关的重要事实,筛选归纳母亲劳作的特点。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以及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劳作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结合文章所列举的能表现该种特征的事例来概括。如“忙着”“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亲自挑上楼去”然后分条概括为辛苦、忙碌等。【答案忙碌辛苦2【考点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应考思路赏析文章的语言,要结合句式、用词特点等进行分析,分析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和性格特点。“催,催,催,催;催,催,”前面四个“催”字,单独成句,给人一种连续不间断地劳作、心里焦急的感觉。分号之后,连用两个“催”,之后是省略号,给人以家务和农活无穷无尽,好像要永远忙碌下去的感觉。下一段“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是对这段话的注释,表明母亲强烈的责任心。【答案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3【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应考思路在文中找到这些对话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映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考虑,有时还要考虑其线索作用。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

11、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如本题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答案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4【考点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应考思路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前文写到母亲与路人关于火车的对话,表明母亲对火车的神往,在母亲忙碌的生活中是一种舒缓的调节。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画横线部分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仿

12、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比喻),“喂猪洗衣服煮饭”(排比),写出母亲对火车这种新事物的痴迷。“闭上眼睛”“失神”则是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好奇、陶醉、渴望的心理。【答案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5【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考思路首先要明确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对此特点进行评说。母亲忙碌、辛苦,是勤劳、朴实的传统妇女;母亲对“看火车”很向往,表明母亲喜爱新生事物;母亲忙于家务和农活,一直不能去看火车,虽对火车充满了神往,却没有行动,表明母亲虽有尝试新事物的想法,却没有做出改变的实际行动。对母亲形象的评价,要注意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从母亲的身上,既能看出她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向往,但同时,体现在她身上的还有传统的观念,这种观念对母亲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她不能将希望变为行动。【答案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