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3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19415533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3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3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3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3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3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3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3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优案3 对应学生用书P56素材思悟处处留心皆学问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妙处难与人说。本文作者林庚以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坚守心灵的选择在原则问题上,我们要做到“坚守规则,矢志不渝”。即便是大多数人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我们也要独自看守心灵的月亮,像屈原那样,“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坚守心灵的高

2、洁,“虽九死其犹未悔”。著名学者林庚,一生恪守诗的尊严,在文学研究上,他把满腔热忱都投入诗的国度,痴心不改,即便是对待退休之前的“告别课”,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传达出诗的“美丽”;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款款讲来,滔滔不绝,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是什么让他有如此魅力?是坚守心灵的选择,是“看守”心灵的月亮。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对比下来,岂不羞赧?盛唐少年精神的林庚他是一位诗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是一位学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对宇宙和人生有深

3、邃的思考的学者,留给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他是一位导师,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导师,始终坚守他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过平常日子。他为人治学都是那样率真洒脱。他爱生活,爱家人,爱学生,爱诗歌,爱音乐,爱运动他当年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是学校篮球队的前锋,直到他九十高龄时,还常在院子里引吭高歌威尔第和莫扎特的歌剧在林先生身上,始终闪耀着盛唐的少年精神。小试身手从课文中寻找素材,以“深层阅读”为话题,写一段有深度的议论片断,200字左右。答:答案(示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要学会深层阅读。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仅靠三十六集的电视剧就能了然吗?一套二十

4、四史浩如烟海,福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从人们最熟悉、习以为常的木叶说起,援引了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从而告诉我们读诗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深入阅读、欣赏,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这也启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应选择浮光掠影、快速浏览的“碎片式”的阅读方式,而应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1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文中多次出现“意象”与“物象”这两个概念,试分析一下意象与物象的关系。答:答案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

5、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2高考源点:概括主要内容,鉴赏表达技巧从林

6、庚先生的观点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答:答案“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课文采用了举例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3高

7、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林庚先生认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性常常会形成一个美好的传统。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传统一旦形成,会给文学创作造成俗滥的流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看法。答:答案观点一:我赞同林庚先生的观点。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观点二:我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持谨慎的保留意见。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

8、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这种流弊并不少见。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的困惑。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是心急如火,;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这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道德

9、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不能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应该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我们遭遇困境时的执着,面对欲望时的坚守。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受得孤寂、忍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

10、凡。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欲言又止随心所欲随机应变情有可原B难以言表随波逐流投机取巧无可非议C欲言又止随波逐流随机应变无可非议D难以言表随心所欲投机取巧情有可原答案B解析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B浮躁的社会风气极为浓厚,使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C人的内心更加浮躁,更加容易随波逐流,社会风气也就更加浮躁D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人们更加浮躁,由此可见,宁静显得多么重要答案A解析结合前面的“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补写句子的主语要与前面句子的主语保

11、持一致,故应该是“人”,据此可排除B、D两项。括号前讲的是人的“欲望”,C项主要围绕浮躁来谈,与前后文内容没有照应,排除C项,所以答案为A项。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便能受得孤寂、看淡陷阱、忍得清苦、看穿诱惑。B便能忍得孤寂、看穿诱惑、受得清苦、看淡陷阱。C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D便能受得孤寂、看穿陷阱、忍得清苦、看淡诱惑。答案C解析画线的句子“受得孤寂、忍得清苦”搭配不当,一般为“受苦”“忍受孤寂”,所以应改为“忍得孤寂、受得清苦”,据此可排除A、D两项。B项中的“看淡陷阱”搭配不当,应该是“看穿陷阱”。故答案为C项。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

12、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答: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所给语段,把握语段内容,然后再压缩成一句话。这段文字共分三层:第一层说屈原的九歌首先

13、唱出“木叶”,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第二层说受屈原影响的诗人及其诗句;第三层说“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这段文字阐述的对象是“木叶”,答题时把上面的分析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表述即可。5请点评下面这则材料。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40个字。近几年来,大陆各地兴起了“国学热”。不少高中引进了在作为必修课程的、已使用了60余年且哺育了好几代人的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这一做法引发了热议,有人说国学教材在大陆的命运将是“水土不服”。答:答案(示例)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是“四书”的精选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这次回归大陆,怎么能说“水土不服”?解析解答本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观点,可

14、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观点明确,理由可信,语言简明、得体。二、拓展提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青与绿林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

15、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是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