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解剖学 血液循环障碍-医学资料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387255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解剖学 血液循环障碍-医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病理解剖学 血液循环障碍-医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病理解剖学 血液循环障碍-医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病理解剖学 血液循环障碍-医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病理解剖学 血液循环障碍-医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解剖学 血液循环障碍-医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解剖学 血液循环障碍-医学资料(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 液 循 环 障 碍 主讲 李时荣 充 血 血栓形成 栓 塞 梗 死 水 肿 出 血 休 克 小 结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充血 和瘀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的 血 含血量异常增加。 第一节 充血 和瘀血 (hyperemia) 问题:生活中发生“充血”的例子? 一、 充血(动 脉 性 充 血) 概念: 局部器官或 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 量增多,称为动脉性 充血. 正常 充血 病理变化:细动脉和毛 细血管扩张,器官/组织 含血量增多.体积增大 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代谢增强。 原因: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 . 生理性:最常见 病理性:炎症反应的早期 减压后充血 后果:多为暂时性,去除病因,即恢

2、 复正常,因而影响小。 二、静 脉 性 充 血(瘀血) 概念: 局部器官和组 织由于静脉血液回 流受阻,使血液瘀 积于小静脉和毛细 管内 称静脉性充 血,简称瘀血 (congestion)。 病理性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意义 1.静脉受压 如:妊娠晚期子宫、肿瘤、炎性 包块的压迫、肠套叠、肠扭转等 (一)产生原因: 肠套叠 2. 静脉阻塞 如:静脉内血栓、其他 栓子栓塞静脉壁增厚等. 静脉内栓子 静脉壁增厚 静 脉 外 压 迫 静 脉 内 阻 塞 静 脉 外 压 迫 正常缺血 淤血 3.心力衰竭 左心衰:二尖瓣 病变和高血压病 引起 右心衰:肺心病 引起 (二)病理变化 眼观:器官或局部组

3、织肿胀、暗红、 在 体表可有紫绀,局部温度下降 , 代谢功能低下。 镜下: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 液, 可有组织水肿或出血。 肠扭转引起的肠瘀血 正常肺组织 血管扩张 水肿液 心衰细胞 (三)瘀血后果 取决于瘀血的范围、器官、速度 、 程度及有无侧枝循环的建立。 1、瘀血性水肿和漏出性出血 2、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3、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器官硬化 4、侧支循环的建立 水肿液 血管 瘀血 液体漏出 红细胞漏出 血管壁通 透性增加 1、瘀血性水肿和漏出性出血 踝关节部凹陷性水肿 肝窦扩张 瘀血(高倍) 2、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慢性肺瘀血 肺硬化 3、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器官硬化 4、侧

4、支循环的建立 腹壁静脉曲张 主要脏器的瘀血性病理变化举例 慢性肺瘀血 原因:见于左心 衰竭肺静脉回流 障碍。 特点:瘀血早期, 肺泡壁毛细血管 高度扩张,充满 红细胞,肺泡腔 内有水肿液,可 有红细胞漏出。 扩张淤 血的毛 细血管 水肿液 心衰细 胞 心衰细胞:漏出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分解 为含铁血黄素颗粒,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 噬细胞常在心衰时出现,故称之。 肺硬化 长期慢性肺瘀血, 肺间质纤维组织增 生伴大量含铁血黄 素沉着,称棕色肺 硬化,可严重影响 气体交换功能 慢性肝瘀血 原因:见于右心衰,肝静脉回流障碍时。 特点:1、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瘀血. 2、有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 3、

5、大体表面及 切面呈红(瘀 血)黄(脂肪 变性)相间槟 榔花纹状外观 称槟榔肝。 正 常 肝 小 叶 结 构 慢 性 肝 瘀血 中 央 静 脉 慢 性 肝 瘀 血 脂肪变 性的肝 细胞 瘀血 肝窦 如瘀血时间更久,小叶中央部有 结缔组织增生,并向外延伸,使肝质 地变硬,形成瘀血性肝硬变。 第二节 出 血 (hemorrhage) 一、概念: 血液自心、血管内流 出 称为出血。 二、分类: 破裂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 一)、破裂性出血: 心、血管壁的破裂而致。 见于心血管壁的外伤、病变 、 炎症或肿瘤等。 脑血管破裂出血 脑 血 管 破 裂 出 血 脾破裂性出血 二) 漏 出 性 出 血: 是由于小

6、血管管壁的通透性增 高而致。 原因:1、血管壁损害; 2、血小板减少及功能障碍 ; 3、凝血机制的异常等。 三、 病理变化: 可形成: 体腔积血、血肿、淤点、 淤斑、 呕血、鼻衄、咯血、血便 、血尿、组织含铁血黄素沉积。 体腔积血: 血液积蓄于体腔内者, 血肿: 血液积蓄组织内,量大时可形成 血肿 鼻衄: 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 咯血: 呼吸道出血经口排出 呕血: 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 血便: 血液经肛门排出。 血尿: 泌尿道出血随尿排出。 淤点: 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 血形成的较小的出血灶。 淤斑: 皮肤、粘膜浆膜的较大的出 血灶。 皮肤淤点 皮肤淤斑 四、结局: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

7、出血量、速度、部位等。 1)少量出血可完全吸收 2)较大出血灶纤维包裹或机化 3)急性大出血(达总量的20%-25%) 出血性休克 4)脑干出血或心脏破裂猝死 5)脑内囊出血对侧肢体偏瘫及感 觉 障碍 6)长期慢性少量出血贫血 第三节 血 栓 形 成(thrombosis) 概念: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成份 凝集成固体团块的过程为血栓形成 。其所形成的固体团块叫血栓。 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内源性 外源性 X Xa 组织因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原 纤维蛋白 抗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酶 内源性抗凝剂 一、血 栓 形 成 的 条 件 心血管内膜受损 血流状态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一)心

8、血 管 内 膜 损 伤 内膜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 1.促使血小板粘集于局部 (黏附反应、释放反应、粘集反应) 2.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完整的心血管内皮细胞是重要的抗凝因素 1、屏障 2、抗血小板粘集功能 3、抗凝血功能 4、溶解纤维蛋白功能 心血管内膜损伤是心脏和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风 湿性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创 伤或炎症动静脉,缺氧感染等) 髂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二)血 流 状 态 改 变 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 血液层流状态改变使血小板易与内 皮接触; 2. 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有利于 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小板(白色)在轴流外层 轴流消失血小板

9、靠近内膜 常见于: 静脉(心衰、久病卧床及术后 、静脉曲张) 静脉管壁受压、 动脉瘤的形成 血管变形或 扭曲血流易 形成涡流血 管内膜受损 血小板易粘附 于血管壁血 栓形成 (三)血 液 凝 固 性 增 加 1、获得性高凝状态 1.血小板增多或粘性增加,如手 术后。 2.凝血因子质和量的改变, 如 DIC 2、遗传性高凝状态 三、血栓形成机制 二、血栓形成过程 三、血栓的类型及形态 、白色血栓(析出性血栓) 部位: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动脉、心室、 心瓣膜和静脉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 组成:主要由析出的血小板粘集构成。 特点: 眼观 呈灰白色、质硬,,粗糙, 表面波纹状,粘附牢固, 不易脱落 二尖瓣上

10、的白色血栓 镜下: 见珊瑚状 血小板小梁,有 白细胞粘附,间 有少量红细胞。 、红色血栓(凝固性血栓) 多见于延续性血栓的尾部,由凝固 的血液构成, 特点:暗红色,干燥后无弹性 易碎,易脱落造成栓塞。 镜下:纤维素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混合血栓(层状血栓) 多见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或心房的球 形血栓。由血小板小梁及梁与梁之间 凝 固的血液构成。 特点: 呈红白相间的条纹状或板层状 , 易脱落为血栓栓子引起栓塞。 、透明血栓(微血栓) 特点:镜下呈 均质红染、 半透明。 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见于DIC(弥 漫性血管内 凝血).主要 由纤维素构成. 四、血栓结局 、软化、溶解、吸收: 2、机化、再通

11、:可部分重建血循环 3、血栓钙化:所谓静脉石。 左心房或二 尖瓣的栓子 脱落 脾梗死 肾梗死 、软化、溶解、吸收 肺 动 脉 栓 塞 机化再通 肉芽组织 钙化 2、机化、再通 3、血栓钙化 五、血栓对机体影响 有利方面:起止血作用; 不利方面:阻塞血管,阻断血流: 阻塞动脉 局部组织缺血、萎缩或坏 死。 阻塞静脉局部淤血、水肿、出血. 冠状动脉 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 足坏死 胫后动脉栓塞 血栓脱落引起栓塞 心瓣膜变形:瓣膜上血栓机化所致。 二尖瓣狭窄、 关闭不全 二尖瓣增厚、 缩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广泛性出血和休克。 第 四节 栓 塞 (embolism) 概念: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

12、 液运行而阻塞某一处血管的现象称栓 塞。能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 子(embolus)。 栓子类型:血栓栓子、脂肪栓子、空气 栓子、羊水、寄生虫卵、瘤细胞栓子 等等 一、栓子运行途径: 1.左心及动 脉系栓子全 身各处小动脉 2.门静脉的栓 子肝脏。 3. 右心及静 脉系统栓子 肺动脉干及其 分支。 4.逆行或交叉 栓塞(少见) 。 二、栓塞类型及影响: 1、血栓栓塞:最常见、占栓塞的99。 肺动脉栓塞:栓子90%来自下肢深部静 脉. 后果为: a、栓子小,数量少不严重。 b、较大的栓子,若肺先有严重肺淤 血引起出血性梗死。 c、栓子大,数量多,栓塞肺动脉主 干或大分枝急性右心衰,猝死。

13、大循环的动脉栓塞: 栓子多来源于左心或动脉系 统的血栓。多栓塞于脑、肾、脾 、下肢等,如无侧枝循环代偿, 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梗死。 脾 梗 死 足 坏 疽 、脂肪栓塞(fat embolism) 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并阻塞血管称之 。 来源:多见于长骨骨折或脂肪组织挫伤 。 脂肪栓子特点: 大小可以变化。 后果: a、栓子数量少无症状。 b、栓子数量多,肺内广泛性栓塞急 性右心衰猝死。 c、如栓子小(20m)通过肺毛细血 管进入肺静脉及左心,引起全身器官的栓 塞。可引起脑或肾损害,引起昏迷,甚至 死亡 肺动脉脂肪栓塞(苏丹III染色 ) 、气体栓塞:(gas embolism) 概念:多量空气迅

14、速进入血循环或溶解 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出来形成气 泡阻塞血管或心脏,称为气体栓塞。 1)空气栓塞:多见于:a.分娩;b.颈部或 胸部外伤或手术;c.某些医疗检查或操作中 的意外事故; 一般迅速进入血循环的空 气量在100ml 左右时, 即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导致猝死。 2)氮气栓塞(减压病) 、羊水栓塞 原因:难产、胎盘早期剥离或前置 病变: 镜下见母体肺脏毛细血管内有角 化上皮、胎毛、胎粪、脂肪等羊水成分 后果:起病急骤, 病情凶险,85%- 90%的患者分娩中 或产后突然死亡。 肺动脉分支内的羊水栓塞 瘤细胞栓子 肺动脉 肺泡 5、其他: 瘤细胞栓子: 细菌栓子: 虫卵栓子: 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主要取决于栓塞的器官、范 围、程度及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 等。 第五节 梗 死 (infarct) 一、概念: 由于血液阻断,局部 组 织因 缺血引起的坏死,称 梗死。 二、梗死原因: 血栓形成: 动脉栓塞: 血管扭曲或受压(如肠扭转)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