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19379616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8-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答案】D【解析】材料“周之子孙”可以看出这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从材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来看,周朝的宗室子弟,那些不狂妄糊涂的人,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

2、这反映了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从秦朝开始的。2. “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A. 王位世袭制B. 封邦建国制C. 郡县制D. 礼乐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但不得买卖,更不得私有。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可知,符合西周时候的分封制与井田制的特点,即所谓的“封邦建国,以藩屏周”。故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 史记记载:“秦以来

3、,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 皇位世袭,君权神授C. 收藏玉玺,皇帝喜好D. 皇帝防范丞相擅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大意是:秦代以前,民间都用金或玉作材料来篆刻印章,印章使用龙虎钮,喜欢怎样用就怎样用。秦代建立后,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因此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4.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

4、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和西周之前实行分封制,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而秦汉以后的皇帝则是独主,官员由皇帝任免。所以,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因此B项说法符合题意;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故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

5、到统一的变化,故C错误;西周世卿世禄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D错误。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5.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 汉刺史制B. 宋参知政事C. 明内阁制D. 清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分宰相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加强中集权的措施,排除;从明太祖开始就废除丞相制度,故CD项不符合题意。6.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各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 皇帝制与郡县制B. 郡县制与刺史制C. 皇

6、帝制与封国制D. 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汉承秦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皇帝制与郡县制,西汉也实行皇帝制,同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包含了郡县制,故A选项正确;秦朝没有刺史制,故B、D选项错误;秦朝也没有封国制,故C选项错误。故选A。7.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A. 秦始皇B. 唐太宗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D【解析】皇帝和丞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说明丞相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7、但是这种平衡最终被明成祖通过废除丞相制度而打破,因为绳子只有一头有人拉,另一头丞相一头已经没有了,故选D。点睛:这一题中的题干用拔河的双方来比喻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非常形象,考生只有理解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准确读出拔河的内容,而拔河中双方博弈的失衡最终是靠一方力量为零来结束的,据此结合史实就可以得出答案,就是没有丞相了,当然就彻底失衡了。8.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A. 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 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筹划全

8、国政务的是皇帝,不是丞相,故A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差失”“驳正”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功能,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C项正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影响,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9. 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A. 中央集权的强化B. 君主专制的加强C. 地方实权的扩大D. 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答案】A【解析】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而宋朝增设

9、直辖于中央的一级监察区“路”,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进行监察,与秦朝相比这种变化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权力,故选A。B项体现的是专制主义,C项与材料信息相反,D项表述不正确,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点睛:根据所学,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中央的权力不断增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本题的题眼是地方官员职权“变化”,即宋代相对于秦代地方权力的削弱,中央集权的强化,故选A。10.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 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 君主专制的不断

10、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内阁与军机处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两个机构离皇帝褣的远近变化,说明了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符合题意;B项不是本质上的,不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11.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中英战争B

11、. 鸦片战争C. 通商战争D. 夷匪战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历史认识主体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是在对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中体现出来的。故鸦片、通商、夷匪等词都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根据中国古代“天下观”的“夷夏之分”,洋人为夷、为匪。故答案为D项。中英战争是淡化价值判断的表述,排除A项;鸦片战争是凸显中国作为正义一方的表述,排除B项;通商战争是英方淡化其作为侵略者、混淆是非的表述,排除C项。12. 下表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一条约草案,该草案达成于中国割让香港,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中、外官吏平等

12、;广州恢复通商。A. 鸦片战争期间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答案】A【解析】材料“中国割让香港岛,但中国在香港设关收税;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广州恢复通商”是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大臣琦善与英国代表义律拟定的穿鼻草约的内容,故选A。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强迫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割地赔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点睛:本题要把材料的信息与所学的不平等条约的信息对照。由材料“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和“广州恢复通商”,大致接近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13.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低落到只

13、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A.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B. 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C. 列强驻军京津地区D. 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属性的地步”可以看出这是指的中国完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ABCD都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但是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主要依据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14. 台湾义军发表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一檄文发布的背景是A. 南京

14、条约签订B. 北京条约签订C. 马关条约签订D. 辛丑条约签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5. 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A. 淞沪会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枣宜

15、会战【答案】A【解析】据材料“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浦江下游属于上海地区,故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淞沪会战,故A选项正确;太原地区没有黄浦江,故B选项错误;徐州地区也不会出现“黄浦江下游西岸”的地点,故C选项错误;枣宜会战在湖北地区,也不属于黄浦江下游,故D选项错误。故选A。16.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A.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B.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C.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D.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八路军”这一个关键的字眼,“八路军”则是出现在中国的八年抗战历史时期,所以,与“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歌词的只能是“中华民族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