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33含解析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376703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33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33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33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33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天练33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基础过关一、(2018湖北襄阳五中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鹊踏枝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C“一晌”一句,写宴会散后词人犹依依不舍,在楼头凝望,客人都已经看不见了

2、,他还不愿下楼回房。D“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E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C项,此词为闺怨词,抒情主人公非词人,词人只是代言闺人之怨,“人不见”指不见思念的游子,而非看不见客人。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

3、“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用意: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描画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任答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回答用意时,要深入思考“多情”的含义,由梅及人,综合全篇进行分析。二、(2018四川双流中学一诊)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九日水

4、阁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B诗歌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C作此诗时诗人年事已高

5、,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E整首诗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地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凸显一种高洁的人品。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七绝”应为“七律”。C项,“从心底里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出一种豪情,可以看出虽然此时诗人年事已高,但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4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答:_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

6、倾颓破败,但诗人并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的。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理解诗人的形象的关键是重阳之景,尤其是对“菊”这一传统意象内涵的把握。首联写诗人重阳佳节在荒败的水阁宴请宾客的情形,可见诗人并不介意外在条件,十分俭朴、淡泊。颔联一方面描绘时令风光,一方面借秋景秋色譬喻主人公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品格。第四句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知识拓展:鉴赏古代诗歌人

7、物形象的方法(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人特别重视诗文题目的拟立。(2)了解背景,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际遇和所处时代进行分析。(3)从细节入手,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分析。(4)分析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注意意境的衬托作用。(5)理解诗中出现的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注意意象的衬托作用。(6)抓诗中关键用语,分析形象特点。答题模式:用概括性词语总括形象特征;结合诗歌,多角度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知人论世,从作者的目的出发,分析形象的意义。三、(2018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质量测评)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8、宋刘克庄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的好友。束缊(yn):把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的火把。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束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C“天寒路滑马蹄僵”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

9、,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E“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词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词人的品质。E项,“评诗论文”说法欠妥,词中塑造的是两个狂士的形象,“说文章”暗示两人评论时事,宣泄内心的忧愤。6词作的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

10、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古诗刻画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等。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找出描绘形象或评价性的相关诗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特征。本词中,由“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可以看出塑造的是疏狂的人物形象。“如何刻画”即要求分析表现手法,结合词句分析,本词

11、先从正面入笔,以夸张手法写人物的动态,然后以侧面衬托,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知识拓展: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8)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9)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10)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11)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能力提升四、(2018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渭上秋夕闲望潘阆秋色满秦川,登

12、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注】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太公:指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7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C颈联中的“明月”两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

13、,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上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是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8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