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讲练)高考第3大题(一)考点3 概括与赏析含答案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373940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讲练)高考第3大题(一)考点3 概括与赏析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讲练)高考第3大题(一)考点3 概括与赏析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讲练)高考第3大题(一)考点3 概括与赏析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讲练)高考第3大题(一)考点3 概括与赏析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三概括与赏析(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

2、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

3、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注】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

4、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考生考生答案误区诊断甲A该考生因信息提取不准或理解错误,对选项中张茂先和老人的形象分析与概括不认同,致使选择错误。(短板一:信息提取整合不到位)乙B该考生没有抓住文中的观点句“方知余见小”,对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出现错误,致使选择错误。(短板二:不理解观点和态度)丙D该考生不明白文言文综合题目的设错陷阱,没有抓住选项中的要素“渲染”进行细致的甄别,致使错选。(短板三:不知综合题的设错陷阱)本题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本选用了张岱(明)的琅嬛福地记,文章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一

5、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讲述了张茂先深山中的见闻,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从题目的角度看,回答这一类试题,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确定各选项在全文中的阅读区间,然后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比对,以发现异同,确定正确的选项。A项,抓住原文信息“固已读尽之矣”等,可知张茂先自大的性格特点,选项要素“自矜”符合原文;面对张茂先的狂妄自大和“纵观群书”等无理要求,老人的言行体现了其宽容、神秘的特点,选项要素符合原文内容。B项,文中的大山和老人充满了神秘色彩,象征着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其浪漫化的笔法与桃花源记相仿,选项的要素“揭示”“异曲同工”符合文章内容。C项,从全文来看,文章之所以

6、议秦王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地比较完整,并以此来揭示主旨“不可妄自尊大”,并不是为了批评秦王嬴政。该项不符合文章的内容。D项,老人“枕书石上卧”渲染了其神秘的特点,痴龙“守此二千年矣”为琅嬛福地笼罩上了神秘色彩;两处符合选项“渲染”“传神”的要素。文章最后运用韵文,用“方知余见小”等句揭示了不可狂妄自大的道理。故选C项。【参考译文】晋太康年间,张茂先做建安从事时,在洞山游玩。顺着溪水向里走,见到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头上,张茂先坐下来和他交谈。看他枕着的书,都是蝌蚪文,张茂先不认识,对此感到很惊讶。老人问张茂先说:“您读过多少书?”张茂先说:“我没读过的都是二十年以来的书,如果是二

7、十年以前的书,那我已经全读完了。”老人微微一笑,拉着张茂先的手走到石壁下面,忽见有一道门,进去里面的路很宽,来到一个精致的小屋内,(里面有)藏书上万卷。张茂先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答:“是各朝代的史书。”又来到另一间小屋,(发现)藏书更多。张茂先又问:“(这是些)什么书?”老人回答说:“是记载各国的书。”后来又来到一个密室,门上的锁很是牢固,有两只黑狗守在那里,(密室)上面有篆书写的名字,叫“琅嬛福地”。张茂先问老人说:“这是什么地方?”老人回答说:“这是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是痴龙,守在这里(已经)两千年了。”开门揖拜后张茂先走了进去,看见

8、里面的藏书,(记载的)都是秦汉以前和海外各国的事情,很多都不曾听说过,像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也都在这里。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茂先为此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他日携带粮食再来拜访,(将尽情地)博览这些书。”老人只笑笑却没有回答,送张茂先出来。(张茂先)刚出来,石门就突然自动关上了。张茂先回头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石头生长,石头上的苔藓也是密合的,没有一点缝隙。张茂先呆呆地站在那里看,对着石头拜了两拜后离开。秦王嬴政焚烧了史书,咸阳的火烧得正旺。(可是)这里(却)有完整的史书,并没有遗漏一个字。向上追溯到有文字记载

9、以前,结绳记下的事也有记载。在繇前看伏羲,不过像他小时候。海外有那么多有名的国家,中国不过像其中的一个黑痣。(我)读书三十车,也只是(读了)千万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与凫毛相比,见识就跟小孩一样。(我)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迷失了道路不能达到。回头看绝壁,疯长的只有薜荔。懊悔自己一出石门,就可望而不可即了。在此等上十多年,这里或许会开门(再)给我看。一、“4招”巧整信息(针对“短板一”)1抓准对象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不止一个,而我们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作筛选和判断。2体情察意作者往往通过记叙人物言行去刻画人物性格

10、,因此要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隐情”去分析人物性格。3锁定内涵选项中对人物某种品质或做法的说法,有时是命题者自己进行了概括,在时则摘引原文中的字眼,它们有时是明晰的,有时则是隐晦的,要注意回到原文进行甄别。4关注手法古代散文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往往采用多种手法,如叙述描写、作者评说等,抓住这些手法或信息有助于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和处理。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3维度”(针对“短板二”)1锁定重点 把握文章表述的重点信息。大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并从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2留心结语仔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文言文的文章结尾大都有一段议论性的评

11、价语言,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3综合分析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了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了。这就要求大家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藏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三、了解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的“9大陷阱”(针对“短板三”)1无中生有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2张冠李戴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3弄错时间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4颠倒顺序在选项中将

12、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5曲解文意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6事件杂糅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头绪难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7言过其实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对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8强加因果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性联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

13、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9以偏概全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四、概括赏析“4步骤”步骤1:粗读全文概览全文(或与题目相关的区间),总体把握,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步骤2:分析关系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主次、善恶,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步骤3:筛选概括在解决难点的基础之上,筛选信息,提取要点,归纳概括。步骤4:比照原文迅速从原文中找出与题目相对应的内容,并进行分析、评价。专 项 练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窦建德碑唐殷侔云雷方屯,龙战伊始,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

14、受命,而名归圣人,于是元黄之祸成,霸图之业废矣。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咸起。夏王建德,以耕氓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创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或以建德方项羽之在前世,窃谓不然。羽暴而嗜杀,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语不可同日。(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15、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朝末年,时局混乱,农民起义蜂拥而起。李密、王世充、萧铣、薛举都割据一方,但他们的势力和地盘都赶不上窦建德。B窦建德在争夺帝王的战争刚开始便殒命了,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有天命的因素,更重要的缘故是他的对手也是非凡的英雄豪杰。C窦建德作战勇猛,军纪严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没有人拂逆他,这或许是这位豪杰勃勃兴起称雄一方、拓展千里疆土的原因。D有人把窦建德比作项羽,作者并不认同,他认为项羽残暴嗜杀,而窦建德以宽容统治百姓,使百姓都归附,项羽与窦建德不可相提并论。B窦建德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在作者看来,更重要的缘故是天命,而非对手的因素。【参考译文】刚扩充了势力,争夺帝王的战争刚开始,(窦建德便殒命了)有天命的因素,有对方是英雄豪杰的缘故,未能受到上天的眷顾,而名归当今圣上,于是血灾之祸酿成(指窦建德被杀)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隋朝末年,皇帝昏庸,时局混乱,四海之内,农民起义蜂拥而起。夏王窦建德,以农民身份起家,黄河以北、崤山以东,都被他占有。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建立国家,颁布号令,像山岳一样耸立,像老虎一样盘踞,声势显赫,是当时的英雄人物。这时李密坐拥着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