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10 古诗三首 教案

上传人:思无****9 文档编号:119371542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10 古诗三首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10 古诗三首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10 古诗三首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10 古诗三首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10 古诗三首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10 古诗三首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10 古诗三首 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 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 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 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内容 课 时 课 时 教学要点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2 十六年前的回忆十六年前的回忆2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2 金色的鱼钩金色的鱼钩1 1.会写并掌握 26 个生字,

2、正确读写 62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 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 质;学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 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 于革命、无私奉献的品质。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1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习作习作2 1.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心愿选择适合的表达 方式。 2.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 楚

3、、明白。 语文园地语文园地2 1.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法及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表 达效果。 3.学习并积累事物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古诗。 10 古诗三首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 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

4、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 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 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 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 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第 1 课时 马诗马诗 课时目标课时

5、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 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板块一 积累成语,情境导入板块一 积累成语,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 课件出示: 你会填吗? 一( )当先( )到成功老( )识途 千军万( )万( )奔腾快( )加鞭 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 4.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一

6、起来学习 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板书课题:马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的成语,用成语填空的形式导入,既紧扣诗题,又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好节奏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 课件出示: yn 燕 shn 山 s 似 jn 金 lu 络 no 脑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 马诗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

7、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学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 板块三 品读古诗,体会诗意板块三 品读古诗,体会诗意 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地方?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芜。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课件出示钩的图片) 4.品

8、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 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 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

9、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课件出示: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板块四 关注表达,体会学法板块四 关注表达,体会学法 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交流资料。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 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

10、27 岁时在郁闷悲 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 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 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 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 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4.指导朗读全诗。 5.指导学生背诵古

11、诗。 (1)师: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6.总结学习方法。 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曲来学习古诗,简称“四 字法”。 7.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 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自由释放,所以背诵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2、第 2 课时第 2 课时 石灰吟竹石石灰吟竹石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 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学法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 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

13、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板块二 学习石灰吟板块二 学习石灰吟 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o”;“碎”读“su”。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 石灰吟 千/万/出深山,烈火/若等闲。 chu 锤 zo 凿 fnsho 焚烧 粉骨/身/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su 碎 hn 浑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

14、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 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 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若 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

15、强。(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 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

16、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学生交流。(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 1421 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 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 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 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 逆罪,判处死刑。 (6)师: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