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56551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 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C. 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D. 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而不是意义,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是中国

2、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以上都是“百家争鸣”的意义,但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历史上每个事件的发生都事出有因,那些直接或间接导致事件在某一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所有因素都包含在广义的历史背景里。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来看,历史背景有时划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有时划分为国内、国际因素(如五四运动的背景);有时历史背景部分又包括历史条件(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导火线或借口(如两次鸦片战争)分析所有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可以归纳发现:历史背景虽然包罗方方面面的内容,但从导致事件发生这一角度看,它不外乎是提供了事件得以发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意义则主要包括性质、作用、影响三方面,性质反映的是史实的内部联系,它是事物的本质,相当于人们对必然性或规律性程度的认识深度;作用主要指史实在当时对各派政治力量强弱对比的冲击;影响主要是指史实对未来产生的积极作用或消极影响(相当于后果)。另外,意义中还可能包括特点、地位等内容。这些主要是将史实放在历史长河中,与不同时期的同类史实相比较而言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应注意在比较后识记。2.孟子曾对齐宣王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诉)于王。”孟子的主张是A. 民贵君轻 B. 重农抑

4、商 C. 政在得民 D. 以礼治国【答案】C【解析】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只是君主要处理好君民之间的关系,是实行仁政的表现,但材料强调的是施行仁政的影响,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是战国时期商鞅最早提出,故B项错误;材料中规劝君主,推行仁政,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在材料中不涉及礼,故D项错误。3.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公正至上B. 以民为本C. “兼爱”“非攻”D. 以德治国【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

5、,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提拔正直无私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强调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故答案为A项。B项,“以民为本”主张统治者体恤民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兼爱”、“非攻”强调的是平等和反对不义战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以德治国”是孔子的言论,与“墨子尚贤”不符,排除。【点睛】“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墨子的主张

6、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4.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 “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B. “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C.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D. 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衡量标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说明“理”在社会领域就表现为三纲五常。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宇宙之间一

7、理而已”说明“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但这只是作为立论的基础而非核心,排除;C项,材料中“各得之以为性”说明“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但这只是为后面的结论做铺垫,排除;D项,材料中“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说明三纲五常是“理”的体现,排除。【点睛】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5.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彼此存在继承关系B. 皆在神

8、化君权C. 儒家遵循“天命观”D. 都属于唯心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孔子的“鬼神”、荀子的“天命”、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都涉及到人自身以外的因素。故答案为C项。AD项,荀子倡导的天命观属于唯物主义,而董仲舒倡导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属于唯心主义,所以三者不存在继承关系,排除;B项,旨在神化君权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观点,不是三人的共性,排除。6.汉书记载,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时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9、由此可见,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是A. 君主要进行变革B. 君主要实行仁政C. 君主要知道自省D. 君主要重视灾异【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思想,以此来督促君主修德,施仁政,方可避免天灾,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通过天人感应来督促君主行仁政,而不是变革,排除A。君主自省、重视灾异是行仁政的前提条件,与材料不符,排除CD。7.“明末清初(17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更革,走到近代民主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思想。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A. 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B. 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

10、,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C. “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D. 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进步思想。明清时期出现了进步思想,这种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用非选举的“议会”来讨论国家大事,以代替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ACD不符合史实。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新民本思想8.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

11、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 孟子的性善论 B. 孔子礼的思想C. 荀子的性恶论 D. 佛教的天命观【答案】A【解析】“天命之性”是先天的,是至善无疵的;而“气质之性”具有恶的因素,说明二程在继承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上,对于人性的看法又有所发展。故答案为A项。孔子的礼注重尊卑等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二程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9.元代修史,朱熹及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儒学发展成严

12、密的思想体系B. 士大夫批评道学的虚伪说教C.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D. 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宋代它只是儒学主流派别即程朱理学的特称,不包括陆九渊的心学,明代王阳明发展了心学,促进了理学的繁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所取代。故答案为D项。A项,宋代理学的出现,已经是儒学严密的体现了,不是到清代才严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理学概念的变化,未涉及对道学的批判问题,排除;C项,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排除。10.“如果说16世纪之前那么这一时期,至少在大学法律系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学者都接受了如下的学说,即教会和王权彼此独

13、立,但相互呼应和支持”文中学者“接受如下学说”主要是受到下列哪一事件的影响A. 文艺复兴B. 宗教改革C.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D. 启蒙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依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新的教派,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故B正确。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历史意义11.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

14、的主张的是A. 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 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偱D.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天地之间的德不易改变,而天地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昼夜,就好像人都有生死一样,世界有变革一样,记载历史的人以一个君主为一世,一姓氏为一代而已,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是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与“以孔子是非为标准”无关,排除;B项,“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意思是限制君权,与材料强调物质发展有规律不符,排除;D项,“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指的是顾炎武的思想,强调的是致力

15、于社会变革,与材料强调物质发展有规律不符,排除。12.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A. 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 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 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D.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信息表明,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国内的一些文人学者,不再空谈义理,注重实际,主张经世致用。故答案为D项。A项,“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反对君主专制等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家经典的权威性变化,排除。13.翟振明在启蒙反思的可能误区中这样认为,真理没有被理解是没有价值的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结果。这说明启蒙思想家A. 认为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B. 认为理性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C. 认为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D. 忽视理性思考对未来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体现了启蒙思想家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