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优质课件 岳麓版必修1

上传人:恋** 文档编号:119344710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8.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优质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优质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优质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优质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优质课件 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优质课件 岳麓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优质课件 岳麓版必修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五,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方针政策 (1)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政策: 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114页图片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在签字仪式上,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这幅图片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资料。它说明当时新中国实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五,(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时间:20世纪50年代前期。 内容

2、: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五,2.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3)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会后,中国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五,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背景 (1)20世纪70年

3、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2)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3)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显著成就,国际地位提高。 2.标志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五,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改善 (1)关系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上海公报。 (2)建交: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自主思考20世纪70年代国际

4、形势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 提示: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在国际事务中日益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美国经济发展缓慢,侵越战争使美国不能自拔,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五,2.中日建交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3.建交热潮 中美、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纷纷与我国建交。,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四,知识点五,知识点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 遵循“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四项原则。 2.活动 (1)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

5、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2002年,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4)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四,知识点五,知识点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方针 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活动 (1)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与俄罗斯、美国等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在上海

6、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积极开展“反恐”外交:2001年,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史料导入 史料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互动探究(1)史料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

7、提出的? (2)根据史料,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政策及意义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

8、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上面临三大问题: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毛泽东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另起炉灶”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当时主要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为我国与世界

9、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指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 (3)三大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三大政策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屈辱外交。,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分析 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这一举措的内涵是( ) A.构建和谐世界的策略 B.“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无敌国外交”的策略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题目立意:本题

10、通过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题指导: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和“亚非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D项正确。 答案:D,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史料导入 史料一 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在当晚的宴会上,尼克松宣称:“这是改变的一周。”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后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万里和22年的敌对情绪的桥。” 谈判大师周恩来 史料二 上海公报的发表,是尼克松主义代替杜鲁门主义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他结束了中美两国2

11、0多年的敌对状态,对整个国际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中美公报的发表到1974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27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一“建造一座跨越1.6万里和22年的敌对情绪的桥”的理解。 (2)尼克松所说的建“桥”过程中,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双方存在哪些矛盾和分歧? (3)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1)理解:美国改变了不承认新中国的顽固立场,结束了与中国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台湾问题和社会制度问题。 (3)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结束了中美之间的敌

12、对状态,双方走上了合作道路;减轻了两个超级大国威胁中国的不利局面;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认识 (1)演变:中美关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2)基本态势:30多年来,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合作是主要特征。 (3)意义: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开辟了道路。 (4)认识:我们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把握合作大趋势,对于破坏合作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综合

13、国力。,典例分析 对于中美上海公报,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的篇章。”对“新的篇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中美两国建交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D.中美关系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引用中美上海公报的相关材料,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指导: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中美发表了联合公报,结束了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治上不承认中国,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中国的局面,故选B项。 答案:B,探究点一,探

14、究点二,1.1953年,中印握手而产生的外交成果是( ) A.西藏问题的和平解决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求同存异”方针的产生 D.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 解析:1953年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正确。 答案:B,2.史学界认为,“日内瓦会议开创了我国外交活动的新天地”。“新天地”主要是指( ) A.以发展中国家的姿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B.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D.迫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

15、议,故B项正确。 答案:B,3.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外交关系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的解冻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新突破的关键因素”,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更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C项正确。 答案:C,4.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16、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解析:从材料中“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可知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 答案:C,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1971年4月26日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中美双方从乒乓外交开始了一个新的“Game”,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小球转动了大球”,乒乓外交推动了世界形势的发展。,材料二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上海公报(1972年)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8年) 请完成: (1)材料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