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三〉)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336377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能力提升练(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三)(90分钟,80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琅琊溪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盥)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_(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答:_【诗歌鉴赏】这首诗开头两句写冬去春来,琅琊溪雪融水涨,并描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中漂流的落花

2、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答案:(1)这首诗描绘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浪淘沙中秋雨萧汉杰【注】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秋光此夕属何人?贫得今年无月看,留滞江城。夜起候檐声,似雨

3、还晴。旧家谁信此时情。惟有桂香时入梦,勾引诗成。【注】萧汉杰,号吟所,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南宋末遗民词人。(1)“旧家谁信此时情”中的“情”具体指的是什么情感?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答:_(2)有评论者说,“贫得今年无月看”违背常理,却是“愈无理愈佳”。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解答第(1)题,要分析全词内容并联系诗歌所给注释。这首词开篇就点出一个“愁”字,而后面不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不透露一种愁情,所以“旧家谁信此时情”中的“情”指愁情。至于产生这种愁情的原因,考生可结合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词人的境遇、注释等来分析。解答

4、第(2)题,要在理解词人境遇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词人“留滞江城”,漂泊在外,孤独寂寞,贫穷无助,而又遇中秋夜雨,客观环境、词人的主观感受和情绪等都会影响到词人。无论持何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情”具体指的是“愁”。产生“愁”的原因是:中秋夜雨,无月可赏;贫穷无助,漂泊在外;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无人诉说;国家灭亡,内心伤感。(2)示例一:同意这种说法。今年不可能无月看,月亮自有它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人的境况而变化;有月或无月不因贫富而有别。所以说这句诗违背了常理。这一句“无理之语”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情感:飘零在外、孤独寂寞、贫穷无助、失国失家,愁绪满怀,把握不

5、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真情。示例二:不同意这种说法。“今年无月看”,因为今夜中秋有雨,确实无月可赏,符合自然常理。加上词人此时情绪低落,无心赏月,符合人之常情。这一句“贫得今年无月看”,深刻写出词人生活困窘、贫穷无助,飘零在外、孤独寂寞,失国失家、愁绪满怀,连自己的生活都把握不住,何来赏月之心绪?这是人之常情。所以,这句诗符合常理,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当时的境遇与忧愁。3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西江月题情高濂有恨不随流水,闲愁惯逐飞花。梦魂无日不天涯,醒处孤灯残夜。恩在难忘销骨,情含空自酸牙。重重叠叠剩还他,都在淋漓罗帕。(1)诗歌上阕中“闲愁

6、惯逐飞花”与秦观千秋岁中“飞红万点愁如海”同是写“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答:_(2)请简要赏析“恩在难忘销骨,情含空自酸牙”两句。(4分)答:_【诗歌鉴赏】上阕,开头两句,点明愁恨的深沉。“有恨不随流水”是说恨重难排,年华虽随流水而逝,离恨却不随流水而消。“闲愁惯逐飞花”是说愁多易乱,写愁思的弥漫和长久。三、四两句,写抒情女主人公对游子的朝思暮想、魂牵梦萦,这两句渲染了怀思的凄苦。下阕,前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思念而哀伤、因强咽泪水而牙酸,用“难忘”“空自”对比表现女主人公的哀伤之情。后两句,写女主人公每天都在思念,生活在泪水涟涟的状态下。“罗帕”作为体现女主人公思念游子的道具,更

7、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重重叠叠”的爱、愁的纠结。答案:(1)“飞红万点愁如海”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把词人的忧愁比作海水,形象地体现了诗人忧愁之多之深;“闲愁惯逐飞花”使用拟人的手法,写“闲愁”追逐落花,与“有恨不随流水”对比,写出抒情主人公愁多易乱。(2)词句从“恩”“情”在抒情女主人公身上的反应写起,写往日的情怀让女主人公难忘的状态:感情难以忘怀,让人哀伤不已;强咽相思泪水,让人牙酸心伤。“难忘”“空自”对比,虽然难忘,但也只是白白相思,进一步体现女主人公内心的悲凉。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咏怀二首(其二)李贺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头上无幅巾,

8、苦蘗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注】南山期:指长寿。苦蘗已染衣:指穿着苦蘗染就的黄衣。(1)“惊霜落素丝”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_(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_【诗歌鉴赏】在这首诗里,李贺比较具体地描述了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首联两句写作者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如霜且丝丝掉落,感到很震惊,不禁感慨万千。三、四句写自己看到白发以后的反应。尽管表面显得很轻松,却掩藏不了内心深处的痛苦,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哪会有南山之

9、寿!作者这时已由“早衰”想到“早死”,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他的笑,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而已。后四句写作者乡居时的贫苦生活:头上不裹“幅巾”,任凭风吹日晒,身上穿着用苦蘗染就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写到极苦处,忽然宕开一笔,故意自宽自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那些生活在清溪里的鱼儿,除了水,什么可吃的东西也没有,可它们还是怡然自得,尽情嬉戏。同鱼儿相比,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这里形式上是转折,意义上是发展、深化,作者表现出的超然态度,有力地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怀。答案:(1)对如霜的白发掉落下来感到非常震惊。写出了作者的现状和内心感受,是作者感情抒发的触动点。(2)对人生苦短、沉沦不遇的

10、感慨。作者傍晚著书完毕,发现白发掉落,于是感慨人生苦短;作者成天苦吟,是为了排遣沉沦不遇的苦闷。对贫苦生活的无奈。作者头上不裹“幅巾”,穿着苦蘗染就的黄衣,生活清贫,只好用喝清水的鱼来自我宽慰。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御街行无名氏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1)上片游子“披衣起”前多处写景,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_(2)“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表达了作者什么

11、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这首托雁言情之作,表现了客居异乡的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上片先借秋夜景物渲染孤独寂寞的感受。一句“霜风渐紧寒侵被”使人生出寒意,倍感孤苦。而一声声孤雁的哀鸣又烘托游子的孤独与凄苦。“一声声送一声悲”,用一声声孤雁的悲鸣传达出一个悲痛的倾诉,一声声鸣叫牵动着作者沉重凄苦的心情。“披衣起”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语气之柔软和缓、恳切诚挚,触人心弦,令人动容。托雁传情,本绝无可能,而如此设词,异想天开,却将游子深婉细腻的心理活动,表现得入木三分。下片全是游子对雁所说的话。简而言之,仅有一句话,即是说:你飞过我亲人的居所,请千万不要高声鸣叫,以免惊动也是无眠的人儿。此处全用口语,虽无一字直叙人物,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念,十分生动传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