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梦** 文档编号:119336162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

2、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

3、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需要虚心涵泳,然后“

4、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5、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中国对读书有许多研究,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很广,影响深远。B. 在古代,知识的总量并不是很大,因此古人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C. 朱熹提倡读书要“涵泳”,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以成人”并要“经世致用”。D. 古人不少读书法具有鲜明的儒学特色,这与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紧密相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为背景来论述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并论及了二者关系。B.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阐明读书要“求所以入”,要善于读书,不能读死书。C. 文章分别论述了陈善与王国维对于读

6、书的相似的见解,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注重理性分析,突出了“学以成人”与“经世致用”的辩证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同时代对读书方法的选择会有不同,如今的网络时代需要有相应的读书方法。B. 传统中国特别提倡为“为己”成人和自我治理而读书,这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C. 古人反对把读书作为猎取功名的路径,因此像范进那样的人在古代其实是少数。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人读书大都希望能“经世致用”。【答案】1. B 2. B 3. 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花未眠日川端康成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

7、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

8、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治的。比如惟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

9、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

10、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幕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幕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

11、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我之所以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有删节)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开篇和结尾都写到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但叙述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富于变化。B. 作者认为凌晨四点盛放的海棠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后文雷诺阿、米开

12、朗琪罗的话说法不同,但意思差不多。C. “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画中的花更美,更能给人美的启迪。D. 文章叙事跌宕起伏,写发现花未眠是这样,用生活中看见小狗形象“我吓了一跳”来表现宗达的写实精神也是这样。5. 发现花未眠这一众所周知的现象,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和思考?请简要概括。【答案】4. C 5.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艺术美和自然美是相通的,能够彼此融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

13、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思惠。这时两京收复不久,物价腾贵,米一斗七千钱,长安市上的水酒每斗要三百青铜钱,大路上不是乞丐,便是饿殍。在这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杜甫也只有在离开了皇帝的“天颜”时才能认识清楚,他后来写了一首洗兵马,把当前的政治情况说得很沉痛。想到那些无功受禄的官僚,他说: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但是人民呢: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春旱不能下种)。洪上健儿(围攻邺城的士兵)归莫懒,城南(长安城南)思妇愁多梦。这首诗可能是759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我们现

14、在看来,这首诗反映了杜甫两方面的积极精神,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揭露了这个朝廷的种种缺陷。除去洗兵马外,从这时起到年底他到了成都为止,他这一年内的作品十分之九都是五言诗,这些五言诗是彭衙行与北征的继续发展,是杜甫诗的艺术里一个伟大的成就,这成就集中在一座高峰上:是他从洛阳回到华州时在路上写的三吏和三别。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它们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杜甫自己对于这一段的创作生活也是肯定的,他晚年在夔州说过,“忆在潼关诗兴多”。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

15、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的危机。杜甫离开洛阳,路过新安,听到一片乱嚷嚷的点兵的声音,可是新安的县份小,成丁没有了,只好征用十八岁的“中男”,他亲眼看见一群孩子被赶入军中,是这样凄惨: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孤单)。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但是杜甫一转念,想到抵御胡人是人民应有的职责,于是立即转换口气来安慰这些青年: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只屯驻洛阳),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工作不重);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他在路上又看到一个老人,子孙都阵亡了,如今也被征去当兵,老妻卧在路旁啼哭,她知道他这一去不会再有回来的希望;还有新婚的少妇,晚间结婚,第二天早晨丈夫便被召去守河阳,她自己觉得嫁给征夫,不如委弃在路旁;还有从相州战败归来的士兵,回到家中,但见园庐被蒿藜埋没,当年同里的人们不是死了化为尘泥,便是东西分散,没有消息,当他背起锄头要去耕种久已荒芜的园畦时,县吏听说他回来了,又把他叫回去在本州服役。这三个人,杜甫每人都为他们写了一首诗,用他们自己的口吻,诉说他们自身的痛苦,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