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资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26668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资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资料长歌行长歌行为乐府题。属相和歌的平调曲。晋崔豹古今注说:“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这是对诗题比较可取的理解。东汉后期,经今文学急剧衰落,谶纬迷信也愈益暴露出其荒诞、虚妄的本质,由此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开始重新认识人的本来价值。许多人生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题目。人们认识到人生的短促,服食求仙的梦幻,千百次地破灭了。在当时的诗文中屡见对于人生短促的感叹。在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及时为乐,一种是奋发努力,有所建树。一前一种态度,以乐府诗西门行为代表。而后一种态度就可以长歌行为代表。歌辞一开头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青青的园中葵

2、,茎叶上洒满晶莹的露珠,迎着朝阳闪闪烁烁,显出蓬蓬勃勃的生机。诗人从眼前的园葵想到万物,当此阳春之时,正是一派兴旺的景象。这景象令人自然联想到人的青春年华。青春和生命是美好的,但却是短促的,一去永不复返。歌辞的主旨在此。所以接下说:“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诗的主体由客观转到主观,语势随之陡转。“常恐”是怵怵惕惕的心情,这两个字,既是加强青春可宝贵及稍纵即逝的意念,又无疑是向人提出问题:既然如此,应当怎样度过有限的宝贵年华,才算得有意义呢?此处下“常恐”二字,直如响鼓重槌,千多霹雳,令人闻之而惊。于是发出深深的感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哲人孔子曾感叹流光如逝水,深以自省。这里说时光不

3、停地流逝,借用惊涛奔湍之势,而更见警策,峻急。时不待人,正如同东流的逝水,不容人稍许踌躇,更不容人徘徊反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百年来,这不朽的格言鞭策着多少立志有所作为的人为事业献身!本篇采用的是感悟兴怀的表现手法。这类手法,在汉末以思索人生问题为主题的诗作中是常用的。如古诗青青陵上柏、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等,都是用的这类手法。题 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注词释义 长歌行:

4、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cu。徒:白白地。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2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

5、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野望王绩()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

6、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孤独的感受和与世俗不合的落寞情怀。开篇以“东皋” 、 “薄暮” 、 “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苍茫暮色,而诗人又是孤身一人,难免有孤独飘零、无所凭依之感。以下写“望”中所见,所有的树木都枯黄凋落,一座座山峦变得毫无生气,在夕阳的余晖覆照下,其枯索程度更是一览无余。暮色愈浓,只见放牧者和打猎者都陆续回家了,原野更显得空旷而萧瑟。诗人四顾之下,周围空无一人,自己似乎与世间隔绝了,于是不禁吟唱起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时的采薇之歌,聊作心灵的慰藉吧!以“无相识”响应首联的“欲何依” ,益增孤独之感。这首诗出现于唐代初年,很值得注意。首先,它是一首完全

7、合乎格律规范的五言律诗,在唐初律诗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极有价值。其次,它的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在情与景的交互作用中构成完整的意境,在唐初雕绘满眼的宫廷诗风中尤为独特。将这首诗与以后的山水诗相比较,对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创作实有重要影响。注释 东皋(go):诗人隐居的地方,在今山西河津。薄暮:傍晚。 徙倚(xy):徘徊,来回地走。落晖(hu):落日。 犊(d):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指猎物。 采薇(wi):薇是一种植物。传说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作周的臣子,在首阳山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解说 诗人曾经在隋朝和唐朝作官,后来隐居还乡。这首诗是在隐居时写的。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

8、山野,内心空落落的,只见景色萧条,放牧和打猎的人们各自返回,虽然互不相识,但各得其乐。看到这些,诗人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

9、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3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 ,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10、。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八岁入长安赶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不甘隐沦,却

11、以隐沦终老。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诗歌淡雅而有壮逸之气,为当时诗坛所推崇。在描写山水田园上,孟浩然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注解】 、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注释 木落:树叶飘零。 襄水:即襄河,在湖北襄阳西北。 迷津: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喻找不到出路。【韵译】:草木枯黄凋零了,阵

12、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评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4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解说秋风起,树叶飘落,大雁南飞,诗人在长江之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象远处云彩之下也许就是襄水边的

13、家乡。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他乘船返乡的念头。但江水漫漫,到哪里去找渡口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返乡的愿望一时还难以实现。 赏析 此诗也是孟浩然漫游途中所作。“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两句缘鲍照“木落江渡寒”,树叶飘零,北雁南飞,江上早寒,一片落寞秋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或谓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

14、代诗人。早年隐居故乡鹿门山,四十岁时曾到长安求取仕进,失意而归。一生除在张九龄幕府中任过短时间从事以外,未担任过任何官职,是唐代著名的布衣诗人。据说孟浩然在长安期间,唐玄宗曾召见他,问他近来有何佳作,他却念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句,令唐玄宗十分生气,因下令放还。孟浩然写了大量的山水诗,是继谢灵运以后,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的诗虽然内容不够丰富,结构不够紧密,但平淡朴素,自然而有韵味,不失为盛唐一大家。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

15、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 ,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 “涵虚” ,足见其大, “混太清” ,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赏析 1这是一首请求援引的诗,是诗人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函相张九龄的。全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这首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联为前部分,描写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